人脾脏基质细胞诱导新型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亚群的产生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cnbb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能够感知、整合一系列的外来病原体信号并将其传递给淋巴细胞,启动适度的免疫应答反应以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未成熟DC在微生物感染或移植后识别、吞噬外源性抗原,可快速成熟。DC成熟后吞噬能力减弱,但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上调,并分泌促炎症细胞因子,启动初始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C是一种异质性的细胞群体,分布于不同的解剖部位,含有不同的细胞亚群,处于不同的成熟阶段,表达不同的表型和细胞因子,其功能也是多样性的。其中,具有负向免疫调控作用的DC亚群的发现及其功能特点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是该领域近年来的重要进展之一,此类具有负向免疫调控作用的DC亚群被称为调节性DC(Regulatroy DC).目前认为,调节性DC主要通过选择性的诱导Th2型的免疫应答或促使初始CD4+和CD8+T细胞分化为分泌IL-10的调节性T细胞来负向调控免疫应答。在前期的研究中,以小鼠为实验对象,我们发现以往被认为终末分化细胞的成熟DC,与小鼠脾脏基质细胞共培养后能够进一步增殖并分化为一类能够通过分泌NO而抑制T细胞增殖的新型调节性树突状细胞,我们将之命名为“分化样树突状细胞”(Differentiated dendritic cell, diffDC),从而提出了成熟DC并非均为终末分化细胞的观点,其在完成了抗原递呈任务之后,在次级淋巴器官微环境的作用下,仍能够进一步增殖分化,从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功能。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diffDC与周围很多免疫细胞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精密调节,例如可以通过分泌IL-10活化NK细胞而促进其杀伤能力,并通过分泌IP-10选择性地趋化Thl细胞并抑制其增殖,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然而,上述观点都是来自于针对小鼠的实验结果,在人体内成熟树突状细胞与脾脏基质微环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是否会产生像小鼠diffDC那样的具有负向调节功能的人树突状细胞亚群呢?如果真有这样一种人DC亚群,其生物学意义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呢?鉴于本课题本质为两种细胞的相互作用,我们在本研究中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围绕脾脏基质细胞系的建立、新型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特点与功能以及该细胞亚群的人体内验证三方面进行探讨。一、人脾脏基质细胞系HESSCs的建立与鉴定首先,我们分离4-6月引产胎儿新鲜脾脏,用组织培养法培养脾脏基质细胞。大约一个月左右,贴壁生长的基质细胞铺满培养板,消化传代后形成最初的脾脏基质细胞系。此时的脾脏基质细胞系在镜下观察可见由数种形态、大小不一的细胞组成,纯度不佳。随着进一步的培养,逐步纯化为主要由内皮状细胞组成的基质细胞系,细胞生长速度趋于稳定,如此经过大约2-3月的培养后,形成稳定的脾脏基质细胞系。接下来,我们对所建的人类脾脏基质细胞系进行了初步鉴定,通过流式检测分析发现该细胞系主要是由CD105+的内皮细胞组成,不表达CD11c、CDllb等髓系细胞标志。mRNA分析表明该基质细胞系以内皮型细胞为主,检测通过ELISA检测发现该细胞系分泌较高的TGF-p,提示该细胞系可能具有一定的诱导分化能力,因此我们构建的脾脏基质细胞系是一群主要由内皮细胞构成的具有潜在诱导分化能力的基质细胞系,我们称其为HESSCs (Human Endothelial-like Spleen Stromal Cells)二、HESSCs诱导产生的新型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特点与功能在本部分实验中,我们着重研究了由人脾脏基质细胞系HESSCs诱导的,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化而来的CD11bhiCTLA-4+新型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特点与功能。首先,我们从正常人外周血样本分离得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一步纯化为CD14+单核细胞,用GM-CSF及IL-4联合诱导其分化为典型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再用TLR配体LPS刺激其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maDC)后,将该maDC与之前建立的脾脏基质细胞系HESSC混合培养,观察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去除诱导性细胞因子GM-CSF及IL-4后,对照培养基中的maDC大部分在1-2周内凋亡或死亡,而大部分与HESSCs混合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依旧存活,说明HESSCs支持单核细胞来源的maDC的存活。基于上述现象,我们选定与HESSC共培养1-2周后的maDC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表型与功能方面的检测。经流式分析发现这些细胞相对于maDC主要表现为CD11clow、CD11bhi、HLA-DRlow、CD80low、CD83low、CD86low及CTLA-4+,同时细胞因子检测证实该群细胞高分泌PGE2、TGF-p,然而目前尚未发现该群细胞能够分泌较高的IL-10、NO等负向调节因子。令人感兴趣的是,该群细胞表达抑制性受体CTLA-4,加之其又能分泌高水平的PGE2、TGF-p等负向调节细胞因子,提示该群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可能发挥着一定的免疫抑制功能。通过对maDC及该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mRNA进行分析对比,验证了该群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TGF-β、CTLA-4的mRNA表达水平都明显高于maDC,同时尚未发现该树突状细胞亚群的IL-10、PD-1、PDL-1、PDL-2等重要分子的mRNA水平有明显增高。树突状细胞作为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那么我们这群新型的树突状细胞亚群在炎症状态下又有怎样的反应呢?实验证明,该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与maDC相比在TLR4配体LPS刺激后,能够分泌高水平的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0、TNF-α、PGE2、TGF-β等。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该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可能在炎症状态下发挥着更大的免疫调节作用。由HESSCs诱导的这群新型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表达CTLA-4,而CTLA-4作为重要的负向调节分子,在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推测该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可能具有免疫抑制的功能。通过体外混合淋巴反应实验,我们发现该新型DC亚群确实能够显著抑制maDC刺激后异体CD4+T细胞的增殖,具体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众所周知,DC在未成熟状态下具有极强的吞噬能力,当其遇到刺激或吞噬抗原分化成熟后吞噬能力就基本丧失。而由成熟DC分化而来的该新型DC亚群的吞噬能力却又大大增强,这一现象为我们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探讨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总之通过上述实验,发现脾脏基质细胞系HESSCs可以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maDC分化为一种高分泌PGE2、TGF-β等调节性因子的具有独特表型CD1 1bhiCTLA-4+的新型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亚群。我们初步将其命名为CD11bhiCTLA-4+DCreg。三、人体内新型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亚群的鉴定在本部分研究工作中,我们着重在人体脾脏内寻找并初步验证了这类新型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的存在。为了验证该新型DC亚群是否真的存在于体内,我们在人脾脏中寻找该DC亚群。我们首先用该新型DC亚群的特异性表面标志(CD11c+CD11bhiCTLA-4+)将表型相同的细胞分选出来,再通过检测它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及其抑制功能来判断人体内是否存在这样一群还未被人们发现的DC亚群。我们用流式分选仪将人体脾脏内CD11c+细胞分选为CD11chiHLA-DRhiCD11blow、CD11chiHLA-DRhiCD11bhi和CD11cintHLA-DRlowCD11bhi三个细胞亚群来研究,经过对细胞表型、混合淋巴反应、细胞因子分泌及吞噬能力多个方面进行检测对比,证实人体脾脏内存在一群CD11chiHLA-DRhiCD11bhi的细胞表达CTLA-4,且分泌大量的PGE2、TGF-β、IL-10等细胞因子,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在所占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抑制体外maDC诱导的异体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因此我们初步判断人脾脏内CD11chiHLA-DRhiCD11bhi细胞与体外脾脏基质细胞系HESSCs诱导分化的CD11bhiCTLA-4+DCreg具有相似的特点与功能。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人脾脏基质细胞系HESSCs可以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成熟DC分化为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人树突状细胞亚群。该细胞亚群具有独特的细胞表型CD11bhiCTLA-4+,高分泌PGE2、TGF-β等负向调节性因子,能够有效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初步验证了其在人体(脾脏)内的存在。这些实验结果丰富了对免疫微环境负向调控免疫应答多细胞网络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参与免疫负向调控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一定的实验基础,为探索肿瘤、自身耐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发生机制及免疫治疗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二一○《宰辅表一》天圣七年已巳(1029)“执政进拜加官”栏载:“[二月丁卯]陈尧佐自翰林学士兼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迁枢密副使.”
期刊
目的:了解天津市源自病人的麻疹病毒野毒株的基因变异状况及评价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1.采集2002-2008年疑似麻疹患者的咽拭子和尿液标本,用Vero-SLAM细胞分离
背景和目的: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功能最为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DC不仅可以通过抗原特异的形式诱导T细胞去
学位
1.项目描述  在学校开设一个“校园报亭”,为广大的师生提供精神食粮。虽然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但报纸和杂志这类传统的传媒行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校园报亭采用学校团委投资,学生经营的方式,准备于2008年8月底开业。营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所以营业的时间与学校作息时间相互协调,主要放在四个阶段(晨读之前、课间操时间、中午休息、晚间)。营业地点为了方便全校所有的学生,放在学校中间地段,大礼堂前。 
《明史》卷八五《河渠三》载:“崇祯二年,淮安苏家嘴、新沟大坝并决,没山、盐、高、泰民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9页)按:“崇祯二年”误。万斯同《明史》卷八八《河渠四·漕河(下)》载:“(崇祯)四年□月,淮安苏家嘴、新沟大坝并决,水不入海,灌没山、盐、高、泰诸州县民田。”(《续修四库全书》第325册,第524页)王鸿绪《明史稿》志二五《河渠三》漕河部分云:“崇祯三年,淮安苏家嘴、新沟大坝并决,没山、盐、高、泰民田。”
期刊
“齐物”观念在《齐物论》和《秋水》两篇中有着集中的阐发,但二者的主张并不相同.《齐物论》中的“齐物”观念包含两个层次,泯除是非,承认万物的个性和平等,这是低层次的“
本着对测量和自动化进行革命的宗旨 ,NI(NationalInstru ments) 2 0 0 0年 8月 16日开始发售具有面向因特网功能的Lab VIEW 6i,它将进一步提高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工作效率。利用此版本 ,用户可以将应用程序随
Q:目前年轻艺术家作品中的视觉来源和审美取向主要来自于什么? A:(陈绫蕙)主要来源于年轻艺术家的个人生活体验、学校、朋友、网络。A:(冯博一)与他们这一代人所处的文化和生
目的研究三黄汤,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三种中药方剂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部分或全部恢复对抗生素敏感性的作用,考察三种复方中药产生最大逆转效果的最佳时间及浓度。并通过实验测定经三味复方中药培养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活性及表达以进一步探讨三者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存在的逆转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和双纸片协同法筛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确定三黄汤、黄连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