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联理论的隐喻治疗研究 ——以电影《怪物召唤》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h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一直是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隐喻是交流的一种方法,极具表现力和创新性。它的本质是借助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本研究将深入探讨与隐喻密切关联的话题——隐喻治疗。隐喻治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治疗方法,高度依赖治疗师与被治疗者(即参观者)之间的交流效果。隐喻治疗诞生之初多用于心理治疗,治疗师通过向被治疗者讲述隐喻故事的方式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隐喻治疗尚未拥有清晰完整的理论框架,其产生原因和交际效果也未被系统地探究。此外,语言学家也尚未意识到这种治疗方法究其本源用到了隐喻,没有过多地尝试从这方面拓展隐喻的运用。本文由一个新的视角——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入手,从语言学角度解释隐喻治疗的产生原因和语用效果,并结合电影进行具体的定性分析。电影《怪物召唤》是一部关于心理治疗的魔幻电影,怪物通过向男主讲三个故事并最后要求男主自己讲一个故事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让男主讲出内心的秘密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发现:当病人不愿付出处理努力来推导治疗师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时,或者当必要的理解语境不充分造成最佳关联无法实现时,隐喻治疗就开始起作用了。与此同时,对于治疗过程中专业术语的临时性隐喻解释也可以使治疗事半功倍。其次,从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来看,隐喻治疗具备互动性、吸引性和共情性的特点;从不同的认知语境来看,隐喻治疗可以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影响大,效力久;从关联理论的两原则来看,隐喻治疗可以有效地规避阻力,提高病人解决问题和自我决策的能力;从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来看,隐喻治疗激发了想象力,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使治疗效果得到整体上的实现。此外,本文还试图为未来的治疗案例提供新思路。本研究旨在从新视角研究隐喻治疗,帮助大众加深对隐喻治疗的理解。对于治疗师,本文意在根据关联理论帮助他们推测病人心理,更好地实施治疗;对于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病人,本文意图帮助他们了解治疗背后的机制,更加配合治疗师的工作,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重获自身的心理健康。
其他文献
虽然在大自然里自由来去很美妙,但人们还是想要一个家。人类用树枝、树叶、泥土、干草、布、砖、水泥、钢筋、玻璃……建造自己的家园,遮风避雨、繁衍后代……大自然里也有许多"建筑师",自己生产或寻找各种材料,建造"居所"来遮风避雨、繁衍后代……
期刊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工业企业若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就应全方位、系统的提高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办公用品工业企业在实施科学及全方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却存有诸多不良问题。为此,文章就办公用品工业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重点与难点相关问题实施细致剖析,同时提出健全办公用品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策略。
利用请求语进行请求行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交际活动,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能否正确使用请求语关系到交际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严重地请求语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交际活动的失败。根据交际情景的不同,请求语可以分为口语交际情景中的请求语和书面语交际情景中的请求语,两者在词汇选择,句式选择,策略选择等方面均有不同。目前国内外关于请求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口语情景中请求语的分类、策略类型及二语学习者的使用情况,而对书面语
语言评价作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学者对不同英语教师群体的语言评价素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教师的语言评价素养多与环境与经验相关。然而,对新手中学英语教师的实证研究相对匮乏。与其他的英语教师群体相比,新手英语教师处于教学生涯初期,这个时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比如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而且属于不断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型中,这些特点可能会对新手英语教师群体的
在英国,石黑一雄与另外两位作家奈保尔、拉什迪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身份问题一直是石黑一雄创作中重点关注的主题之一,他先后出版的两部小说《我辈孤雏》(2000)和《莫失莫忘》(2005)都探讨了小说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不懈追求。《我辈孤雏》和《莫失莫忘》这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班克斯和凯西起初都处于身份迷失、焦虑和无根的困境之中,但他们最终都努力与自己和过去和解,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本文从空间角度
构建政府、企业、民众参与的环境共治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对地方政府策略性规制进行量化,以2011—2020年A股重污染企业为样本,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众纳入研究框架,分析策略性环境规制对企业环境治理投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随着政府文件中策略性规制信号的释放,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治理投资也有所放缓,地方的策略性规制消解了企业的环境治理投资。同时,在环境共治
新中国“十七年”,全球冷战将大陆文坛也挟裹其间,政治意识形态湮没了文艺审美建构,深刻地规约着美国文学翻译的走向与诉求。为细致把握翻译文学同政治冲突的交相互动,本文采取个案研究法和历史档案法,并依托叙事理论(及形象理论)来搭建概念框架,由此观照《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十七年”的翻译与误读,力图阐明相关重叙者如何动态地协调了自身同文本、作者、社会、政治的联系。研究发现,《麦田里的守望者》于1963年被译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在华日办报刊不惜捏造历史,歪曲事实,大肆渲染中国政局混乱,极力宣传“王道政治”,沦为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侵略的政治工具。由日本侵略者创办的、用于混淆当地民众视听的《满洲日报》也不例外。我国东北地区军民饱受殖民侵略的十四年里,在日本当局的操纵下,于1932年3月1日在吉林长春建立了所谓“满洲国”,并在1932年3月9日举行了所谓的“建国仪式”。在伪满洲国存续的十四年期间,伪满洲
学困生是高中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研究学困生,既要研究其现象,又要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通常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基于学困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而进行原因探究的时候,都是从经验角度来进行的。应当说经验是个好东西,经验可以决定人的直觉水平,而人的直接水平又决定了人的判断力与执行力。越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愿能够从学困生的学习表现中发现背后的原因,并且寻找到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