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的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终末期肾病最常见的病因,在国内终末期肾病病因中所占比例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经济负担。由于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在患病初始阶段往往容易被忽视,当出现高血压、浮肿等临床症状时已经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失去了有效防治的最佳时机。故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查进行早期诊断,探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意义重大。糖尿病肾病发生过程比较隐蔽,其主要临床征象是蛋白尿。蛋白尿做为与肾脏疾病紧密相关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肾小球系膜细胞,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等有直接损害作用,导致肾小球硬化。因此尿蛋白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病情分期与疗效观察的可靠指标。目前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白蛋白尿不仅仅是肾脏疾病的标志,同时也反映血管广泛损伤。糖尿病患者许多因素如高血糖、高血压通过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或其功能失调,纤溶活性减低,引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在此病理生理过程中产生的D-二聚体增高间接反映了血管内皮受损,机体高凝状态。D-二聚体(D-dimer,D-D)是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之一。血浆中D-二聚体升高,即表明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并发生了继发性纤溶。而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并发症,有文献指出糖尿病肾病可出现纤溶系统功能改变,当糖尿病患者伴有微血管病变时,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血浆D-二聚体在2型糖尿病慢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有文献报道D-二聚体浓度变化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研究两者的相关性为早期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以及当用胰岛素和替米沙坦干预治疗糖尿病。肾病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变化。进一步明确两者的相关性。评估血浆D-二聚体是否可作为糖尿病肾病预测及预后估计的检测指标之一。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联合检测可否作为糖尿病肾病病情进展的参考指标。
方法:本研究选择T2DM患者66例,其中女性30例,男性36例,年龄40-75岁(58±6.1岁),以及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组A)共20例。对照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4-70岁(57±7.0岁)。将所有入选病例按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B组(UAER<20μg/min)、C组(UAER20~200μg/min)、D组(UAER>200μg/min),每组分别为22例、26例、18例。全部受试者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D-二聚体(D-D)、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了解血浆D-二聚体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然后将C组分别随机等分成两组(C1组、C2组),两组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C1组单用人胰岛素(诺和诺德公司生产),C2组用人胰岛素(诺和诺德公司生产)和替米沙坦(宜昌长江药业)40mg一日一次干预治疗,根据血糖情况制定胰岛素治疗方案及剂量。当血糖控制到理想水平(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左右)后,持续4周,再观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下降情况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一步观察血浆D-二聚体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结果:
1.本研究不同分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但糖尿病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明显低于早期肾病组和临床肾病组(P<0.05),早期肾病组明显低于临床肾病组(P<0.05)。
年龄、体重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糖尿病各组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糖尿病肾病各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P<0.05,P<0.01)。早期肾病及临床肾病间血浆D-二聚体差异不明显。
3.糖尿病组血浆D-二聚体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水平(FP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纤维蛋白原(FIB)、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正相关(P<0.01)。
4.干预治疗后C1组和C2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比治疗前均有下降,且C2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1组和C2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也随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干预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
干预治疗后C1组和C2组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血浆D-二聚体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联合检测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病情进展的参考指标。
2.高龄、糖尿病病程、高血糖、肾功能受损均会导致体内高凝状态。
3.替米沙坦可减少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