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脊柱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由高能量创伤造成,其中高处坠落伤、交通伤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外伤导致椎体压缩及骨折脱位,骨折块移位突入椎管,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神经功能的损伤能够引起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内的肢体活动或感觉障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脊柱骨折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建脊柱稳定性和解除神经的压迫。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是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四大原则,其中固定是治疗的基础。脊柱骨折的治疗方式不一,内固定方式也多种多样,通过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脊柱骨折最重要的方式,也具有更坚强的稳定性。椎弓根钉棒系统主要由椎弓根螺钉、纵向连接棒、横连接等组成。横连接在脊柱内固定系统中的作用目前还不清楚,这可能与相关研究涉及到的骨折类型、固定节段长短以及手术方式的差异有一定关系。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往往需要对椎旁肌肉进行广泛的剥离和较长时间牵扯,引起肌肉组织的坏死和纤维化,遗留术后顽固的腰背痛致使患者不能早期下地活动,耽误了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机。现代外科技术的目标是用最小的创伤来解除患者的病痛,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已由传统的开放术式转变为创伤更小的微创手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开启了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新篇章。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无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即可达到满意的骨折复位。对于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脊柱骨折,需要及时的进行手术减压,由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缺陷,如何利用微创的方法既达到治疗的目的又降低手术因素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所关心的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利用微创理念将后路小切口微创减压技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结合起来治疗在临床上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大大减少了由于手术原因造成患者的“二次伤害”。目的和方法:选择一位健康志愿者的胸腰椎CT图像,通过一系列的有限元软件建立T12椎体爆裂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在骨折模型上建立跨伤椎4钉固定,经伤椎6钉固定,跨伤椎8钉固定方式,并在每种内固定基础上添加横连接。观察在施加载荷的条件下每种内固定方式的三维运动范围(ROM,Range of motion)以及椎弓根螺钉及棒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另外通过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案数字化系统设定检索关键词搜集我院自2011年12月?2014年6月通过手术治疗的56例伴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方式有两种,分别为后路小切口微创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26例,微创组)和传统开放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30例,开放组)。通过对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比较,来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的差异。结果:在有限元骨折固定模型中,随着固定节段长度的增加,有限元固定模型的稳定性随之增强。在每种固定模型中附加横连接均能增强原有模型在三维运动方向上的稳定性,其中在轴向旋转方向上的作用最大。后路小切口微创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技术能明显减少由手术原因引起的创伤,微创组具有较小的手术切口、出血量及引流量少、输血率低、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止痛药使用率低等优点,这些指标均优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微创组要明显优于开放组。术后1周后常规复查,两组各影像学指标均较手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两种手术方式具有相当的矫正效果,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两组影像学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丢失,但丢失程度两组之间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后期随访,两组病人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两组之间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内固定下的脊柱运动范围要远远小于短节段固定方式,对于存在脊柱不稳的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利用长节段固定方式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要明显强于短节段。在原有内固定基础上添加横连接能进一步增强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在轴向旋转方向上。微创技术具有与传统开放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且具有切口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伤口疼痛轻、术后恢复好等优点。后路正中小切口既可以进行神经的减压又能放置横连接,放置横连接后能提高内固定系统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