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DWI在肺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及肺部良恶性肿块的ADC值,分析不同病理类型DWI和ADC值的特点。
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1年3月间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肺部肿块82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22岁~80岁,平均58.1岁。恶性肿块61例,共62个病灶,包括央型肺癌31例,周围型肺癌29例,转移瘤1例;肺部良性肿块21例,共22个病灶。所有病人都行常规MRI和DWI成像,DWI采用SE-EPI技术,结合呼吸触发,病人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扫描,b值分别采用0s/mm2、600s/mm2、800s/mm2和1000s/mm2,在AD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胸髓信号强度为参照物,记录肿块在DWI上的信号强度,分成四个等级:低、稍低、等和高(低≤相应平面肌肉的信号,稍低介于相应平面肌肉信号和胸髓信号之间,等=胸髓的信号,高>胸髓的信号)。多组样本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采用DunettT2法;两独立样本均数间采用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的ADC值诊断能力;分析DWI、ADC值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所有的统计分析都在SPSS16.0软件上完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肿块DWI信号强度:大多数良性肿块呈稍低、低信号,霉菌性肉芽肿和非特异性肉芽肿在DWI上呈等、高信号;大多数恶性肿块在DWI上呈等、高信号。肿块在不同b值的ADC值:良性肿块在b值分别为600s/mm2、800s/mm2和1000s/mm2 ADC值分别为(2.194±0.639)×10-3mm2/s、(1.776±0.637)×10-3mm2/s和(1.507±0.385)×10-3mm2/s,恶性肿块分别为(1.484±0.384)×10-3mm2/s、(1.294±0.342)×10-3mm2/s和(1.166±0.331)×10-3mm2/s。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良性肿块和恶性肿块不同b值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56,P<0.000:F=12.716,P<0.000)。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b值中良恶性肿块的ADC值均有统计学意义(t=6.179,P<0.000;t=4.442,p<0.000;t=3.980,p<0.000)。ROC曲线分析表明,3个b值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827、0.743和0.790,Az>0.5,可以作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有效指标,且以600s/mm2时获得ADC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DC值阈值取为1.693×10-3mm2/s鉴别肺部良恶性肿块的敏感性79%和特异性82.6%。取b值为600s/mm2时,在恶性肿块中,鳞癌、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及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477±0.332)×10-3mm2/s、(1.314±0.384)×10-3mm2/s、(1.315±0.118)×10-3mm2/s、3.013×10-3mm2/s、(1.514±0.176)×10-3mm2/s和1.310×10-3mm2/s,大细胞癌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块,小细胞癌的ADC值明显高于鳞癌、腺癌和腺鳞癌,但低于大细胞癌,鳞癌、腺癌和腺鳞癌的ADC值相差不大。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癌和腺癌的ADC值不同,分化程度好的鳞癌和腺癌的ADC值更高,而分化程度差的鳞癌和腺癌,其ADC值也随之下降。良性肿块中,结核性肉芽肿、非特异性肉芽肿、霉菌性肉芽肿、肺脓肿、血管淋巴管瘤伴感染及临床随访缩小的肿块的ADC值分别为(1.993±0.715)×10-3mm2/s、(1.775±0.771)×10-3mm2/s、(1.543±0.289)×10-3mm2/s、(1.885±0.568)×10-3mm2/s、1.87×10-3mm2/s和(2.593±0.550)×10-3mm2/s,霉菌性肉芽肿的ADC值明显低于其他良性肿块,与小细胞癌的ADC值相接近。
结论:DWI及ADC值能够对肺部良恶性肿块进行鉴别诊断,但对肺部霉菌性肉芽肿与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小;此外,ADC值对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癌和腺癌具有提示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