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干旱发生规律及其对一季稻产量影响评估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z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对粮食的高产稳产造成威胁。干旱是安徽省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而一季稻对干旱的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关注安徽省干旱发生的规律及其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对科学地制定和选择防灾减灾的措施,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对安徽省近40年(1971-2010年)作物需水量和干旱发生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干旱造成的一季稻产量损失进行了评估。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安徽省作物需量总体上呈北高南低分布。最大值区位于沿淮中部,次大值区位于沿江西部。低值区位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年平均作物需水以波动变化为主。各年代全省平均值,以20世纪70年代最高,80年代最低。年代中各台站平均需水量的差异90年代最大,2001-2010年最小。月平均作物需水量则呈单峰抛物线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7月。平均各季作物需水量夏季最高、冬季最小。  (2)累积湿润指数40年平均值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大值区位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淮河以北的数值较低。年均和各季累积湿润指数,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均是高值中心。逐旬平均来看,18和31旬存在明显峰值,27旬存在低值。年平均值总体呈现10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3)安徽省干旱的发生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高发区位于淮北北部和江淮之间东部。不同等级干旱的发生频率,轻旱>中旱>重旱>特旱。淮北区不论是干旱的发生次数还是干旱发生的严重程度均居安徽省各区域的首位。冬春两季干旱的高发区位于淮北,夏秋两季高发区则南移到沿江北部一带,江南四个季节均是干旱的低发区。冬季各区域特旱的比例为四个季节中最高,大别山区和江南虽然是冬旱的低发区,但特旱的比例高,干旱的威胁仍不可忽视。全省平均各旬干旱发生站数,总体呈现高低交替变化,一个周期约为12旬。轻旱和干旱总数的变化规律相似,中旱和重旱的变化规律相似。全省70年代和90年代干旱发生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  (4)利用安徽省各县1971-2008年一季稻单产、气象和农业经济数据,建立了基于农业干旱强度、作物敏感性和相对脆弱性的安徽省一季稻干旱损失评估模型。评估模型的相对误差大部分为20%~35%。在此基础上细化脆弱性因子,并引入抗灾能力,对模型进行改进,平均准确率达80%以上,可以满足业务应用的需要。
其他文献
辽豆28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7年以辽92112为母本,用晋遗20做父本,采取有性杂交和系谱法精心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型大豆新品种,已在2009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
该文用夏季(6-8月)中国东北地区91个测站44年气温资料,对该区夏季气温的气候平均和异常场进行分析,采用谐波分析将异常变化的年代际、年际尺度分量分离,分别分析两种尺度上气
该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南海季风试验(SCSMEX)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资料等,通过动力诊断、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围绕加热场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关系这一
文章利用美国NCAR的CCM3全球气候模式,采用汪品先和CLIMAP两种不同的重建海温资料以及相同的LGM情景下的边界条件(例如海平面,二氧化碳和轨道半径)来分别模拟了LGM时期的气候,为
该文利用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日射站和常规气象站水平面观测资料,建立不同时空尺度的太阳辐射估算模型;依据坡地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机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数据处理平台,建立起
学位
湖南省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是以PSU/NCAR的MM5V3.4(第五代中尺度模式版本3.4)非静力中尺度模式为基础,与国家气象中心T213模式输出场资料连接,并应用最临近常规高空、地
利用MODIS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分析了2001年中国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大值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长
鉴于海浪在海气界面能量交换传输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探讨海浪对南海季风爆发过程的影响。针对我国所处的独特东亚季风区,本文首先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
该文于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在北京大学物理楼顶采用两台黑碳仪、一台浊度计和一台TEOM1400a来观测气溶胶,研究了北京大气气溶胶中BC和PM10的污染状况,在一台黑碳仪的进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