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足类日本大螯蜚生活史及其沉积物毒理敏感性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9033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积物毒性生物检测是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可利用的受试生物却不多。筛选可靠的受试生物并研究建立玷污沉积物检测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端足类是海洋底栖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尤其对污染物质反应最敏感的底栖生物群落之一。论文所研究的生物同本大螯蜚隶属于端足目钩虾亚目蜾赢蜚科大螯蜚属,做U型孔,栖息于潮间带软泥和泥沙底质。本论文主要研究实验室培养的日本大螯蜚生活史及其沉积物毒理敏感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为研究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日本大螯蜚的生活周期、繁殖周期,建立其生活史实验,主要目的是测定不同发育阶段日本大螯蜚的存活率、性比、孵化率、繁殖数量、繁殖频率等。实验结果表明:日本大螯蜚在生活史早期阶段存活率较高;幼体性比接近1∶1;雄性存活时间较雌性短;实验室培养雌性至少能繁殖5次;繁殖数量较多。 2.为研究实验室恒温培养条件下不同世代不同的发育阶段日本大螯蜚的毒理敏感性变化规律,进行镉纯水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日本大螯蜚相同世代1、2、3和4周龄个体的毒理敏感性逐渐减弱,日本大螯蜚不同世代f<,1>、f<,2>、f<,3>和f<,4>代个体的毒理敏感性的变化规律为:f1到f2代个体的毒理敏感性逐渐降低,而f<,3>和f<,4>代个体的毒理敏感性又略有恢复。结合生活史研究结果,建议在沉积物毒性检验中应用2.3周个体。将2周龄幼体用于毒性实验中,对比自然野生个体与实验室培养个体的毒理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室培养个体的毒理敏感性略低于野生个体。 3.重金属加标沉积物实验采用实验室恒温20℃培养条件下的f<,1>、f<,2>、f<,3>和f<,4>代和野外采集的2周个体。实验结果表明:日本大螯蜚检验加标沉积物的毒性,与SEM/AVS模型预测的趋势基本相同。实验室培养的个体与野生个体的毒理敏感性不存在很大的波动。 4.应用本文研究成果检验锦州湾现场沉积物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实验室恒温培养的日本大螯蜚检测的结果与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体内残毒量分布趋势基本吻合,基本反映了锦州湾污染状况。 本论文的实验结果表明日本大螯蜚生活周期较短,易于实验室培养。实验室培养种群同野生一样,能准确反应沾污沉积物毒性。同本大螯蜚是较理想的沉积物毒性检验的受试生物。本论文研究成果将为该受试生物大量培养和广泛应用奠定科学基础,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沉积物毒性生物检测工作向业务化方向迈进的进程。
其他文献
混凝法是目前应用得较多的一种经济简便的水处理技术.混凝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凝剂本身的性质,开发新型、高效、优质混凝剂产品以提高水处理效果、降低成本、拓展应
期刊
本文介绍了华龙一号核电厂辅助给水汽动泵(以下简称:汽动泵)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并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结合其在核电领域的应用情况,对其控制系统的几个环节进行分
大同盆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地下水是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水资源问题非常突出。在大同盆地北部大同市附近,由于强烈的工农业活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内市区浅层第
写作文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占着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这一部分教学是不能忽略的.可是当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时,学生绞尽脑汁,但所得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同时也经常听
在大型舰船的钢结构焊接件中,存在桁结构复杂且箱型体系多,焊缝的位置及形状多样,焊接工作区域狭小,焊接的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工业机械臂焊接机器人,由于作业底座不能移动
分别采用直接掺杂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酰亚胺/Al2O3纳米复合层压板。主要研究了Al2O3含量、树脂含量、玻璃布含量等组成及制备工艺等因素与聚酰亚胺/Al2O3纳米复合层压板
期刊
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使与之关系密切的上覆含水层逐渐受到影响甚至破坏,主要表现为随着开采工作面的不断向前
电弧加热器是研究飞行器气动热防护问题的重要地面试验平台,其采用电极放电加热获得高温气体的方式,会产生铜蒸汽粒子,并随同进入地面试验模拟的等离子体气流,产生电弧风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