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带(Terpsiphone incei)的巢址选择和繁殖行为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殖是鸟类繁衍后代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亦是鸟类生活史的重要环节,决定着鸟类种群的动态及命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同物种的繁殖生态表现出巨大的多样性。然而人们仅仅了解当前世界上少数鸟类完整的繁殖信息,很多鸟类的繁殖生活史特征尚不为人所知,因此研究鸟类的繁殖生态至关重要。寿带(Terpsiphone incei)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雀形目食虫鸟类,两性异形,雄鸟有显著长的中央尾羽,具有栗色和白色两种色型,雌鸟尾羽不延长,仅有栗色一种色型。以往研究对寿带繁殖习性进行了简要描述,但是不同色型寿带的巢址选择、繁殖期行为节律及亲代投入尚未涉及。本研究围绕寿带的繁殖生态,特别是巢址选择、繁殖行为节律、亲代投入等方面,于2020年和2021年的繁殖季(5~7月)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探讨其巢址选择策略及繁殖行为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寿带的繁殖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最早营巢期见于5月10日,雌、雄亲鸟共同筑巢。巢的结构精巧呈杯状,巢材依周围环境所能获取的材料而定。巢高87.80±18.47 mm,巢深42.13±4.26 mm,最大巢外径79.44±8.45 mm,最大巢内径61.76±4.38 mm(n=10),距地面高度5.10±3.89 m(n=64)。2.通过比较不同营巢地相对照度,在栗色型个体巢址中,失败巢的相对照度显著低于成功巢(Kruskal-Wallis test,df=3,z=9.766,P=0.021),说明寿带倾向于在照度值较低的林下营巢,但过低的照度可能不利于寿带的营巢成效,体现出寿带在巢隐蔽度与开阔视野之间的权衡。不同色型寿带在巢址选择参数方面几乎无显著差异,仅在距最近水源距离上呈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 test,z=-1.967,P=0.049)。2020-2021年寿带的巢成功率为50%(n=64),不同年份及不同性别间寿带的巢成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巢捕食、人为干扰及恶劣天气是巢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繁殖成功巢与失败巢参数发现,影响营巢成功的巢址参数主要为坡度和郁闭度。3.筑巢期5.67±1.21 d(4~7 d,n=6)。筑巢行为于11:30-13:30达到活动顶峰,随后活动频率逐渐减少。单位时间内雌鸟(10.32±8.99次/h,n=110)的筑巢行为频次显著高于雄鸟(8.28±8.44次/h,n=110)(Mann-Whitney U test,z=-3.307,P=0.001)。4.孵化期13.60±2.30 d(10~16 d,n=5),平均窝卵数3.90±0.07枚(3~4枚,n=21),平均孵卵率为58.33%±49.58%(0~100%,n=21)。雌雄亲鸟轮流孵卵,采取离巢次数多、时间短的孵卵策略,日均离巢次数21.75±5.60次(n=8),平均每次离巢时长为5.52±5.67 min(n=175),日间平均在巢率为80.95%±0.09%(n=8)。亲鸟坐巢时长与环境相对湿度呈弱正相关性(Spearman,r=0.2343,P=0.028)。单位时间内雌鸟(25.35±11.38 min/h,n=88)的坐巢时长显著高于雄鸟(19.84±10.08 min/h,n=88)(Mann-Whitney U test,z=-3.307,P=0.001)。5.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9.80±1.30 d(9~12 d,n=5),平均窝雏数3.77±0.91只(3~4只,n=22),平均出飞成功率为78.85%±36.58%(0~100%,n=13)。喂食是育雏期投入最多的行为。喂食频次在育雏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oneway ANOVA,F=42.993,df=2,P<0.001),随着雏鸟的生长,亲鸟的喂食频次逐渐增多,育雏后期的喂食频次(13.28±4.66次/h,n=57)显著高于育雏中期(10.07±4.95次/h,n=126)、前期(6.37±2.99次/h,n=82)。日间不同时刻喂食频次无显著差异(one-way ANOVA,F=0.686,df=10,P=0.737)。单位时间雌鸟喂食频次(5.19±3.06次/h,n=265)显著高于雄鸟(4.44±3.00次/h,n=265)(t test,t=3.595,df=264,P<0.001)。雏鸟离巢后亲鸟继续饲喂,巢外发育10~15 d后可独立觅食,缩短留巢育雏时间是长期捕食压力下降低被捕食风险的行为适应。
其他文献
<正>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和明确之处,提高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规范性,是充分发挥其制度功能作用的前提。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环境法典》的编纂工作,如何在体系化视角下完善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使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实现有机契合,是当下我国环评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
期刊
目的:观察玉屏风加味鼻喷剂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大鼠免疫球蛋白E (immunoglobulin E,IgE)、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及鼻黏膜病理损伤的影响以及用药频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从60只SPF级6~7周龄SD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 OV
期刊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管理的一部分,是开展建设项目事后监管、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技术导则,在一定程度上后评价工作处于处于停滞和混乱状态。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对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生态影响类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提供借鉴。
期刊
专食性昆虫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和广食性昆虫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两种严重影响栽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害虫。为了研究马铃薯响应两种食性昆虫取食的异同,本课题首先利用RNA-seq研究了栽培马铃薯响应甜菜夜蛾和块茎蛾取食后的转录组变化。结果表明,昆虫取食后可诱导植物快速合成茉莉酸-异亮氨酸(jasmonoyl-isoleucine,JA-Il
学位
元胡(Corydalis yanhusuo),又名延胡索,是传统中药材“浙八味”之一,常用作止痛镇静。近年来,陕西汉中已成为全国元胡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5%。然而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频发及连作障碍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元胡的产量和质量。尽管施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元胡产量,然而对土壤环境,尤其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基于此,本研究在汉中市城固县元胡种植区开展
学位
期刊
镉是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的重金属,环境中的镉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的研究发现镉对鸟类也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可能导致鸟类器官的病理损伤,代谢紊乱和生殖力下降等。但是镉暴露对于鸟类心肌和骨骼肌的毒理效应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毒理学模式动物鹌鹑为研究对象,探究镉对鹌鹑幼鸟生长发育、心脏组织病理损伤、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心肌纤维发育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以及镉对鹌鹑骨骼肌的肌纤维组织学
学位
我国高度重视白色污染治理,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对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面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白色污染治理现状,借鉴国外白色污染治理的典型经验,提出我国加强白色污染治理的对策。简单来说,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和管理;发挥市场作用,实施消费者押金和生产者基金制;强化源头治理,提倡可回收性设计;加强技术研
期刊
目的研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对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 45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模型组、对照组和布地奈德吸入组。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后第7、14、28天用随机数字表法处死5只,HE和Masson染色判断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 fluid,BALF)中转化生长因子(t
期刊
土地利用/覆被(LULC)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亦是当代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LULC变化的影响已经扩展到距离城市较远的保护区,导致众多野生动物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甚至丧失的风险,诸多濒危物种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栖息地也未能幸免。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