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无后顾之忧地生活,才能敢于消费、合理消费。然而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状况却难以让人感到乐观。居民消费长期动力不足,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提升消费需求的举措,但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并未得到大幅提升。其中,城乡居民消费巨大的差距是尤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城乡居民不仅在消费环境、消费习惯、收入水平上存在差异,降低居民生活不确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异,进一步形成并加剧了消费的城乡差距。这种“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还是制度种类上都体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在2014年2月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然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还存在于方方面面。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给予消费者更大的信心,而现存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二元结构”对城乡居民的保障作用和大小是不同的。针对我国特殊复杂的国情,如何真正的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和完善性,以有效地提升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是有关政府需要长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有何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从城乡居民特点入手,建立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有实践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以规范性分析为基础,实证分析为主体。笔者从居民社会保障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性两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分别推导出缩小我国社会保障收入差距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居民消费两方面的政策性建议。根据理论的规范性分析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和居民消费的城乡差异现状研究,对社会保障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根据机理分析和消费函数理论,本文利用宏观的城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进一步地,本文选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了微观分析,根据居民的个体特点选取居民的年龄、收入、教育程度、是否享有社会保障政策等变量,采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社会保障的存在性对消费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分析了社会保障本身对居民的影响。本文既有宏观的总体特点分析,也有微观的消费者个体特点分析;既有对时间发展趋势的面板数据分析,也有分区域对截面数据的分析。多层次、多角度地对社会保障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作了全方位的研究。首先,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社会保障对消费的影响途径较多,最终的影响结果也较为复杂,总的来说主要是从资产替代效应、退休效应、社会保险的工资税和遗产动机等个方面产生影响,这同时也受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的经济行为特点等因素的影响。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性的特点和我国国情的复杂性,有必要分别对我国社会保障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本文对社会保障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作了规范性的分析。根据消费理论的发展历程,笔者综合了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消费函数理论,认为居民消费受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影响,.在不同收入和财富形式下,消费者更倾向于对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消费抉择。由此,利用消费者的消费跨期决策机制,将社会保障收入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收入引入到生命周期模型中,认为社会保障收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消费产生影响,这主要有短期和长期的综合作用,其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时间、利率和人们的偏好等因素。进一步地,笔者从本国国情出发,分析出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十分明显,不但制度上城乡有别,社会保障支出本身的城乡差距也十分显著。通过对独立样本的差异性检验和时间趋势图,可以看到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险支出方面,我国社会保险的五大险种的人均支出城乡差异均是十分明显的。在这样的制度下,尽管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在逐年上升,但城乡差距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基于前文的机理分析,可以认为,在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差距造成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难以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不公平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提升消费者的信心,缓解消费者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社会保障主要从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完善性对居民产生影响。本文在第一部分的实证分析中,首先从居民社会保障收入水平着手分析,选取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持久性收入、社会保障收入以及消费品价格水平)为解释变量。为作城乡对比,本文采用2002-2011年的城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对其消费支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为缺乏弹性,而对农村居民则是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持久性收入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农村居民消费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更大。在实证的第二部分,笔者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进行探究,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性对居民的影响。考虑到消费者个体特点,笔者选用了CFPS2010年的相关调查数据考察城乡居民是否享有社会保障对消费的影响。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域性差异,本文分别从东中西部地区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城乡居民在享有社会保障制度时,消费受到了普遍的抑制。社会保障的存在并未对居民的生活产生足够的保障,实际社会保障收入越低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应地显示出更大的抑制消费的作用。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随年龄上涨普遍受到了抑制,而社会保障的存在缓解了这种抑制作用。教育文化水平和收入资产对城乡居民消费均有促进作用,固定资产对居民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弱于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和固定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在第五章中,得出本文主要结论:1.单纯依靠社会保障收入的提升来促进消费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农村居民消费有微弱的抑制作用。2.从不同区域来看,除东西部地区的部分城镇居民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消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实际社会保障收入越低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抑制作用越大。3.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随年龄上涨普遍受到了抑制,而社会保障的存在缓解了这种抑制作用。根据对全文的总结以及深入分析,最终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1.改变我国居民观念,促进消费支出。只有健康合理的消费,建立长期的消费计划,使得自己的人生规划和消费支出相匹配,才能真正提升自身效用。2.改善社会保障收入结构,增加转移性支付向农村偏移的比例,缩小城乡、区域社会保障收入差距。3.在公平共享的社会保障理论基础上,开展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弱者优先,农村优先。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过往就社会保障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很鲜见,有从区域的角度,或单一的农村或城市进行研究。本文力求证明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差距对消费的影响,从城乡着手,结合全国的区域特点进行研究。2、多数学者使用居民转移性收入或转移性支出来代替社会保障水平,而在做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分析时很少对社会保障的具体项目做较为全面的对比。本文在对社会保障制度做差异化分析时,从制度上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进行了城乡数据分离,更全面地对城乡进行对比。3、大多学者以单一的宏观分析为主,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别建模分析,实证分析更加全面和有力。4、本文对城乡的消费和社会保障差异性使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论更为客观。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宏观上的城乡对比,对二者的影响效应对比更为直观。微观模型上使用含有虚拟变量的分位数回归,更好地反映了大量数据的分布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沈敏鹤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沈敏鹤治疗恶性肿瘤的医案,分析沈敏鹤对恶性肿瘤与'脾胃阳气'的认识以及其分证而论的治疗经验,并列举经典案例以
大学生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后备人才,其素质的提升,个人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但是客观来看,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宏观制度到微观个体的优化转型。其中,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整个产业结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
网络广告自问世以来,经过长期发展和形式的不断更新,其触角早已经触及世界每一个角落,作为网络广告的主要搭载体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第五传媒”,并且影响力及影响范围逐步扩大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范畴,具有历史与区域交织、时空耦合、内容复杂、多元性结构明显的特点。在丰富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现代化进程的指标评价体系,
<正>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确立了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
提出了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根据详实的社会调查资料及数据,提出了 “农业标准化如何实现”这一问题。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农业标准化
基于midplane网格类型,比较Hypermesh与Moldflow的网格前处理功能,从而说明使用Hypermesh作Moldflow的midplane网格的前处理,可大大提高网格划分速度和网格质量,为Moldflow的
本文是“长江中小下游及邻区构造地质图1/100万”(85-901-03)的研究成果。在区内划分出4种变质基底,结合深部资料确定4个构造—地层地体.讨论了各自组成、历史和相互拼接时代,强调了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准备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目前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发展停滞不前,多哈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