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间滋养细胞肿瘤(ITT)即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和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T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手术治疗中间滋养细胞肿瘤病例27例(其中1例有尸检材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并结合临床预后分析其高危预后因素。结果:27例ITT包括22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和5例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TT),根据FIGO分期分为低分期组(FIGOI期,15例)和高分期组(FIGOⅢ-Ⅳ期,12例)。临床上:高分期组的平均发病年龄、与末次妊娠的平均时间间隔、足月妊娠的机率及血清β-HCG极值的平均值均比低分期组大。高分期组4例预后不良(4/12例,包括复发、进展及死亡),其中2例死亡;低分期组(ETT)2例复发(2/15例),无死亡病例。大体病理:1.PSTT高分期组的肿瘤最大径平均值(3.21cm)略大于低分期组(2.99cm),而ETT高分期病例平均大小比低分期者小,而且死亡1例的肿瘤最大径仅为2.5cm,小于其他4例;2PSTT肿瘤边缘向周围浸润,与周围界不清,而ETT多为膨胀性向外生长的结节,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组织病理:PSTT为巢片状或条索状向周围浸润生长的形态较为一致的多角形肿瘤细胞,大部分病例可见肿瘤细胞及纤维蛋白样物质取代血管壁却不破坏血管中央空腔,核分裂0-10/10HPFs(平均1.6/10HPFs), PSTT高分期组肌层浸润大于1/2者(10/13例)比低分期(5/9)多,其中死亡的1例侵及肌层>1/2,核分裂5/10HPFs; ETT为巢片状均匀一致的小圆细胞,周围可见地图样坏死,肿瘤细胞侵犯及取代血管壁的现象不明显,ETT病例肌层浸润均大于1/2肌层,核分裂0-36/lOHPFs(平均8.8/10HPFs),死亡1例的核分裂为36/10HPFs。免疫组化:本研究病例HSD3B1均为弥漫强阳性表达(28/28例);HLA-G表达于100%的PSTT (23/23例)和80%的ETT病例(4/5例),其中78%的PSTT(18/23例)和20%的ETT(1/5例)为弥漫强阳性表达;PSTT病例me1-cam及HPL的阳性程度明显高于ETT病例;β-HCG仅在部分(9/23例)PSTT病例中呈局灶阳性,ETT(5/5例)均为阴性;而P63则表达于全部的ETT病例(5/5例),而不表达于PSTT病例(23/23例)。Ki-67指数在PSTT及ETT死亡病例均高于肿瘤平均水平。年龄大(≥30岁)、与末次妊娠的时间间隔长(≥12月)、血清β-HCG极值高(≥1000miu/ml,p=0.024<0.05)足月妊娠等增加恶性危险性。肌层浸润>1/2、肿瘤体积大、浆膜浸润、出血坏死和核分裂与预后和临床分期的关系不明显。Ki-67指数与临床分期无关,但死亡病例的Ki-67指数均高。免疫组化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辅助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