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介子非轻衰变和顶夸克稀有衰变中新物理效应的唯象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shao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SM)是一个成功描述基本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然而自然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在标准模型的框架下得到解释,因此可能需要引入新的粒子和相互作用来解释这些现象。目前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正在对新粒子进行直接的寻找,但尚未发现明显信号。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研究精确味物理实验测量中可能存在的新物理效应,或者通过对新物理贡献比较敏感的味改变中性流(Flavour-Changing Neutral-Current,FCNC)过程寻找潜在的新物理。基于以上两种方式,本论文分别在B介子的两体非轻衰变和顶夸克的稀有衰变中间接寻找可能的新物理效应。近年来,LHCb和Belle实验的测量发现B介子非轻衰变B0→D(*)+K-和Bs0→Ds(*)+π-分支比的理论预言与实验测量之间存在4-5σ的偏差。据此,我们研究了这类B介子非轻衰变中潜在的新物理效应。首先我们在QCD因子化的框架下更新了 B介子非轻衰变B(s)0→D(s)(*)+L-(L∈{π,ρ,K(*)})在次次领头阶修正的分支比。数值结果表明这些衰变道的标准模型预言值与实验测量值的偏差可以达到4-6σ;而当用B介子非轻衰变B(s)0→D(s)(*)+L-的衰变宽度与它在q2=mL2处的半轻衰变B(s)0→ D(s)(*)+l-vl 内的微分宽度的比值作为观测量以抵消形状因子以及CKM矩阵元参数所带来的影响时,其中一些衰变道的分支比的理论值与实验测量之间的偏差可以达到6-8σ。接下来为了研究模型无关的新物理效应,我们对二十个线性无关的四夸克有效算符的贡献进行了分析,这些算符可以直接或通过混合的方式影响b→cūd(s)衰变。在考虑实验测量给出的联合限制下,我们发现流结构为V-A(?)V-A的新物理算符可以在1σ的范围内解释上述偏差,流结构为S+P(?)S-P和S+P (?)S+P的四夸克算符可以在2σ范围内对这些偏差进行解释。而其它流结构的四夸克算符都不能同时在2σ的范围内对所有B介子非轻衰变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作出解释。另外,因为新物理的四夸克算符可以通过无色的带电矢量玻色子(记为A)和带电标量粒子(记为H)产生,我们在假设mA,H=1TeV的条件下对B介子非轻衰变中的新物理效应进行了模型相关的分析。我们发现带电矢量玻色子A的耦合系数λLL(A)和带电标量粒子H的耦合系数λRR(H)或λRL(H)都可以在2σ的范围内同时解释B介子非轻衰变的理论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偏差,其它耦合系数不能在2σ的范围内作出解释;另外,当这两种模型的左、右手的耦合对称或反对称时,B(s)0→D(s)(*)+L-衰变中的偏差都不能同时在2σ的范围内得到解释。众所周知,顶夸克味改变中性流衰变t→cg(g)在标准模型中不存在树图阶的贡献、而来自圈图阶的贡献又被Glashow-Iliopoulos-Maiani机制压低。t → cg和t → cgg这两个过程的分支比在标准模型下的理论预言值很小,分别在10-12和10-9量级,因而对新物理贡献十分敏感。我们在对齐双Higgs二重态模型(Aligned Two-Higgs-Doublet Model,A2HDM)中对顶夸克的味改变中性流过程t→cg(g)进行了研究。我们更新了t→cg和t→ cgg这两个衰变道在标准模型中的分支比,并给出了它们在A2HDM以及四种Z2对称性的2HDM(Two-Higgs-Doublet Model,2HDM)中的分支比所能达到的最大值。数值分析发现,标准模型下 BSM(t→cg)=4.50 × 10-12 和 BSM(t→cgg)=8.31 × 10-10,后者比前者高了两个数量级。而当考虑在95.5%置信度下对模型参数的全局拟合限制时,它们的分支比分别可以达到3.36 × 10-9和2.95 × 10-9,即二者在A2HDM中处在同一个数量级。与标准模型中的结果相比,t → cg这个两体衰变的分支比增强了将近三个数量级。此外,我们还给出了t→cg和t→cgg在具有Z2对称性的2HDM中的分支比。我们发现在考虑味过程对这些2HDM的限制后,这两个衰变道的分支比基本与它们的标准模型值相同。总的来说,无论是在A2HDM中还是在具有Z2对称性的2HDM中,t→cg和t→cgg这两个衰变道都不在未来对撞机(比如高亮度的LHC)的探测范围内。本论文在QCD因子化框架下研究了 B介子非轻衰变中的新物理效应,发现目前B介子非轻衰变分支比的理论预言值与实验测量值之间的偏差可以用特定流结构的新物理算符来解释。此外,本论文也计算了 A2HDM中顶夸克稀有衰变t→cg(g)的分支比,发现它们最大可达到10-9量级,但仍低于高亮度LHC的灵敏度。未来,随着Belle Ⅱ和LHCb实验的运行,以及格点QCD等方面的进展,我们期待通过精确的味物理研究来获得对新物理效应更深入的理解。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总结各医家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诊疗经验,为复方肠泰颗粒(Fufangchangtai,FFCT)的机制研究提供背景支撑;继而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角度来研究复方肠泰颗粒的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分别探讨复方肠泰颗粒对宿主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对复方肠泰颗粒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基于药物与菌群的相互作用挖掘出复方肠泰颗粒的活性单
学位
琼玉膏是首载于宋·洪遵《洪氏集验方》的经典名方,由地黄(Rehmanniae Radix)、茯苓(Poria)和人参(Ginseng Radix)按7:2:1的比例组成,具有补虚健脾之功效,适用于肺肾阴虚,脾气不足等虚证证侯。前期研究发现琼玉膏可以缓解顺铂所致肾损伤,但其肾保护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尚未阐明。国内外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顺铂所致肾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
学位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健康女性的血清,寻找不同年龄阶段的血清差异代谢物,对自然衰老女性的血清代谢变化规律进行探讨,以充分阐述中医“七七”理论的科学内涵,开发女性生育潜能,延长育龄。方法:回顾性收集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中心符合入组标准的人群,按年龄分为四组,四七组77例,五七组79例,六七组84例,七七组65例。对四组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中医证候总积分、性激素(FSH、E2)、血清
学位
研究目的基于专家访谈与座谈、医案按语归纳和专家医案判别等研究,总结提炼冠心病痰瘀证辨证策略。研究方法(1)专家深度访谈围绕冠心病痰瘀证辨证策略主题,选择4位中医心脑血管知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即无结构式访谈。在访谈之前,系统收集整理专家关于冠心病痰瘀证的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形成《文献荟萃集》,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与拟定专家访问提纲。每位专家访谈时长约90分钟左右。(2)专家座谈按照北方片区、中东片区
学位
目的:1.基于文献理论研究的梳理、医案的数据挖掘、真实世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多学科团队讨论,多维度的反应中医辅助辨治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价值。2.为临床中医药辅助辨治在中晚期肺癌西医治疗中的规范统一提供阶段性治疗方案。3.对构建文献理论研究、医案数据挖掘、病案的多学科讨论的多维范式研究进行探讨。方法:1.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梳理,归纳总结目前中医药对于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治法、机制,西医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学位
为了解决基本粒子物理中的困难和开放性问题,例如“级列问题”和“真空稳定性”,超对称性(SUSY)被引入超标准模型(SM)理论当中。超对称性(SUSY)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不仅作为统一引力和量子力学的模型,而且作为一个能更好地理解广义量子场论的工具,特别是强相互作用理论,例如QCD。N=4超对称Yang-Mills理论(SYM4)理论是CFT在四维时空下的一个运用最广泛的例子。经常被用
学位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占全球癌症发病率第三(10%),死亡率第二(9.4%),严重威胁着我国乃至全球生命健康。三子方是导师长期临床实践治疗结直肠腺瘤及早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方剂。本文就三子方对CRC的疗效作用,首先进行了理论与文献综述,其次基于TCGA数据库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探寻CRC诊断和治疗的新靶标(CCDC68),再次是回顾性分析我院结直肠癌病例对CCD
学位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慢性传染性疾病,龙柴方(Longchai Fang,LCF)是治疗CHB的有效方剂之一。本论文就龙柴方对CHB疗效作用,首先进行了理论与文献整理研究,其次进一步行系统评价,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龙柴方的作用机制和靶点进行了探讨,并通过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进行相关通路的验证和
学位
根据量子色动力学理论(QCD),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的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中,产生出了一种具有部分子态自由度的新物质形态。强子中的夸克胶子被解禁闭,并且具有局域热化和强耦合的性质,这种新物质形态被称作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自2005年以来,RHIC的许多令人振奋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具有强烈的集体运动且不能仅仅用强子自由度描述的QGP物质已经在实验中被发现。
学位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描述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最成功的理论;除引力相互作用外,它可以统一地描述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然而,标准模型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虽然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是希格斯机制的有力证据,但是负责电弱对称性破缺的希格斯二重态是否只有一个,目前仍无法完全确定。另外,在标准模型中,一些观测量的理论预言值与实验测量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如意味着轻子味普适性被破坏的R(D(*))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