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稀有鮈鲫对饲料蛋白质、脂肪、总能等主要营养素需求及营养素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比较养殖温度、投喂频率、养殖密度等饲养策略对其影响,期望为提出实验鱼类稀有鮈鲫营养及饲养策略的标准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果如下: 1.为期60天的生长实验发现,稀有鮈鲫幼鱼最大生长所需的饲料蛋白水平为29.2%,饲料脂肪水平为7.6%;根据回归关系得到最适值分别为32.0%和7.06%。稀有鮈鲫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蛋白、脂肪的需求不同,随着生长对蛋白质需求明显降低。稀有鮈鲫具有一定的根据日粮营养水平调节和控制摄食量的能力,对低蛋白浓度饲料显示出较高的摄食率,对高能或高脂的饲料的摄食率较低,高蛋白和脂肪人工配合饲料可能造成营养毒性。 2.饲料中适当的增加饲料脂肪水平可以减少鱼体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脂肪对蛋白质有一定的节约效应。脂肪水平为6%,饲料蛋白水平为27%时,生长最大;而脂肪水平为3%时,饲料中蛋白质水平提高至35%。稀有鮈鲫幼鱼生长合适的能量水平在12.5kJ/g左右,适宜的能量和蛋白比值(E/P)为41.7-50kJ/g,但会因其他营养成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能量较低时,增加蛋白质会导致生长下降;能量过高时,饲料中的蛋白质会被用于供能,蛋白质利用效率降低。 3.当以鱼粉取代酪蛋白和明胶为主要蛋白源时,配合饲料中矿物质的添加对稀有鮈鲫生长的促进较小,鱼粉中的矿物质含量基本可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单独添加某种矿物质如Ca、P的添加会引起元素间关系的失衡,造成肌肉萎缩,畸形等病变;蛋白源为鱼粉或酪蛋白时,维生素的适当添加添加均可有效的促进生长。 4.饲料的营养水平会明显影响亲鱼的繁殖活动,亲鱼对脂肪的需求较高,一般大于6%。营养水平较低或是不均衡时,产卵间隔明显增长,产卵量、受精率、存活率等下降,但受精卵大小等无显著变化。 5.营养均衡的微颗粒配合饲料可保证仔鱼的存活率在90%以上,但投喂效果显著劣于活饵投喂。仔鱼的配合饲料在制作工艺上还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摄食率、降低饲料溶失率。 6.环境因子和饲养策略的选择对有机体存在综合作用,温度和投喂频率会影响消化速度。投喂频率应该与养殖温度相结合,温度升高是要适当增加投喂次数,而在温度较低时,即便增加投喂次数,也无法提高生长。过量摄食,可能导致鱼体脂肪积累增多,特别体现在内脏器官,且不利于性腺的发育。稀有觞鲫室内养殖适宜的水温为24℃,每天投喂两次。可通过提高养殖温度和投喂频率次,如28℃,3次/d来获得快速生长。 7.养殖密度对稀有鮈鲫各生长阶段的影响均十分明显,高密度对生长的制约可以通过密度释放得以缓解,而长期密度过高会带来不可逆的影响;适当增加饵料密度也可提高群体的生长速度,但饵料效率较低;养殖水体的绝对体积和养殖群体大小也会影响稀有鮈鲫的活动和生长,稀有鮈鲫生长对水深要求不高。 8.仔鱼期对环境因子要求较高,环境的突变很容易造成批量死亡或不可逆的影响;幼鱼和成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环境或是投喂方式发生改变后,稀有鮈鲫在行为、生理上会做出反应以适应这种变化,如不同的投喂频率会造成稀有鮈鲫肠道结构和消化速率的不同,生理结构和功能会逐步适应投喂策略。 通过系列的营养学及养殖实验,获得了不同生长阶段的稀有鮈鲫对主要营养素的需求量;充分了解了稀有鮈鲫的营养背景并制定了相关营养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可以取代或部分取代活饵投喂,减少微生物、寄生虫等对稀有鮈鲫的危害。通过标准饲料供给和养殖策略的执行,可获得相对均质化的实验用稀有鮈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