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治理中农民的行动逻辑研究 ——基于G省杨村扶贫实践的调查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既是一个历史性话题,也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贫困人口持续下降,贫困发生率逐年减少,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经验。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农村贫困治理不仅有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以改变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从我国的扶贫历程来看,先后走过了“启动发展”、“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三个不同的阶段,同时折射出从“普遍性贫困”到“区域性贫困”再到“个别性贫困”的政策关照。在精准扶贫的政策驱动和“压力型”体制下,农村“贫困”问题及脱贫状况已成为基层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因素,推动了贫困问题及治理术向着科层化、技术化、数字化方向演变。然而,“贫困”作为农民日常生活世界的一个面向,却充斥着情感、认知、惯习等非理性因素。显然,在现代性的语境下,作为生活的“贫困”与作为治理的“贫困”存在着“传统—现代”、“价值—技术”、“认知—数字”等结构性力量的碰撞。那么,我们更加需要探究的是,农民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和地方性知识将会以何种行动方式应对贫困治理?对于精准扶贫而言,贫困治理显然是建立在农村贫困人口多样、交叉和分类特点基础上的概念。回顾过去的三十多年的农村扶贫实践,基本上围绕着两条不同的线索展开:其一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国家通过农村产业培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此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其二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个人和家庭不因贫困而承担社会风险。同时,两种不同扶贫实践也蕴含着不同的运作逻辑。社会救助制度重在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发挥着社会安全网的作用;而扶贫开发重在通过经济发展,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为此,贫困治理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保障型贫困治理和开发型贫困治理,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贫困治理的主要内容。笔者基于对G省杨村的扶贫实践探究两种不同的贫困治理过程中农民行动逻辑的基本样态。杨村地处我国西部,属于贫困村,因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滞后,中青年人口流失严重,村中现有农民分化也比较明显。在保障型贫困治理中,社会救助及“低保”、“五保”的扶贫直接性,使得农民普遍希望获得相应的贫困身份,进而能够获得与国家或制度相关联的通道,直接获得福利的补助,但是过度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带来了农民扶贫观念和乡村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化和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在开发型贫困治理中,以项目为中心的财政转移支付推动了国家资源向乡村延伸,乡村公益性项目、生产性项目及入户项目得到快速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民选择性参与、选择性加入和选择性承接等现象,并由此而引发乡村社会的“精英俘获”、阶层重组和社会不平等再生产等新的社会问题。通过观察杨村农民在贫困治理中的行动,本文将系统地呈现出不同贫困治理中农民的认知、价值以及所引起的社会后果。在分别讨论两种贫困治理中农民行动逻辑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和归纳出两种不同贫困治理中农民行动分化的现实表征,以更好地观察处于两种贫困治理下农民行动的差异性。此外,农民的行动有其“正当性”向度。通过研究发现,尽管农民的行动并不是完全按照贫困治理的维度展开,但是其依然可以在地方性知识的脉络下寻找话语和行动的“正当性”。与此同时,笔者从国家、村庄和个人三维角度透视两种贫困治理中农民行动对国家的道义期待、有限公共性和利益差序等共性特质,也表征出贫困治理中农民行动的总体样态。最后,通过贫困治理中农民的行动探究,我们发现以技术为导向的贫困治理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存在着结构性的张力,而农民的行动深受贫困治理的复杂结构与个人主体能动性的双重影响,并对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重塑有重要意义。面对贫困问题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新趋势,本文尝试性对当前贫困治理作出反思,试图在“贫困人口—社区”、“技术—文化”两种相互交织的关系维度下,比较贫困治理的不同类型及功能,回应当代中国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行动偏颇,并探索以社区为本的贫困治理以及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之后的“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主要面向。
其他文献
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BCAA),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与缬氨酸,是哺乳动物的必需氨基酸,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BCAA在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与肿瘤等多种疾病中发生了代谢重构,并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但BCAA代谢重构如何影响疾病尚未完全明确,并且其能否成为有效的疾病治疗靶点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BCAA代谢限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量变累积向质变迁跃的转型关键期,广大传统农业区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迁成为其中关键一环。身在其中的每个村落都面临着空间从封闭固守向流动开放、功能从单纯农业经济供给向社会共生局面转变的巨大挑战,从单一同质转向了多元异质化发展。这些转变是村落走向现代化的积极信号,同时也加速了原生社会共同体的消解和传统文化的破坏,大大降低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整个地域系统的稳定。“新内源性发展理论
学位
伴随核能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核废物尤其高放射性废物(HLW)的长期、安全、有效处理与处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HLW最终处置方案的国际共识是深层地质处置。深层地质处置流程中最关键的是HLW固化。钙钛锆石(zirconolite,Ca Zr Ti2O7)作为性能优异的HLW陶瓷固化基材之一,具备三种阳离子晶格,因此具有灵活的固溶模式,研究清楚HLW在钙钛锆石中的固溶行为对未来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
背景:心脏移植是治疗各种心脏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案,而心脏过短的体外保存时间是限制心脏移植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规4℃低温、UW中静态保存是目前临床多种器官移植保存供体器官的“金标准”。过冷保存技术是将器官保存于0℃以下而不结冰的器官保存技术。相比于常规的4℃低温保存,过冷保存技术在抑制器官新陈代谢水平方面更有优势,理论上具有更长的器官保存时间及更好的器官保存效果。我们通过运用液态冷却冰
学位
本研究通过梳理研究者自身运用特殊化策略解几何题及辅导初中数学资优生运用特殊化策略解几何题的已有经验,阅读有关特殊化策略解题的文献,并就特殊化策略解题对数学竞赛教练员等进行问卷、访谈和测试,进一步加深了研究者对特殊化策略解几何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第一、初中数学资优生运用特殊化策略解几何题方式和程度的现状如何?第二、通过教学干预后初中数学资优生运用特殊化策略解几何题的方式和程度有何
近些年来我们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管理和实践表明,我国的应急物流制度在其法规体系、标准和规范、基础设施、科技装备、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应急物流领域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通过研究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力图构建适合我国应急物流模式,使得发生灾难的地区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减少救助过程中时间的浪费,提高提高应急后勤的时效性、信息化、准确性,提高应急后勤效率,加速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
期刊
学位
近年来,农村老年人健康保障需求逐渐增加。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了解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准确识别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健康差异成因;既是提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从理论层面把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改革方向。本文依据生命历程理论、健康资本需求理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理论确定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CHARLS数据,对生命历程调查数据与第三次追踪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