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主体性的辩证内涵--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hipan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主体性研究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受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导致研究结论也存在许多差异。而且在理论哲学的影响下,译者并没有走出“观念世界”,之后虽然有的学者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相关研究,但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概念存在一些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导致相关研究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对主体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一些非人的因素成为翻译主体的所指,并认为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是这些非人的因素影响的结果;而对主体性内涵的理解存在的偏差,常常导致片面的理解译者主体性。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时候,有时缺乏对译者具体实践的考察,致使研究仍然停留在研究观念中的译者及其主体性。   因此,为了澄清翻译主体研究中存在的各种误解、深化翻译主体性研究,首先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观,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深刻理解。之后将它们运用到研究中,从而确立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作为唯一翻译主体,分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与影响。而对译者主体性辩证内涵的研究也能以此为基础,得到更深入的探讨,让译者彻底走出“观念世界”。   译者的翻译实践是这项研究的关键。译者的翻译实践是译者作为主体能动的社会、历史活动,改造着客观世界。首先,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出人特有的能动性,包括认识能动性和实践能动性。译者的实践为译者提供认识的基础,促进译者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发展,同时,在译者认识的发展帮助译者更好的进行翻译实践。其次,译者也体现出受动性,既受到周围客观事物的制约,又受到自身内在矛盾所制约。译者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必然受到来自社会、客观世界的制约,而且译者也受自身内在矛盾的制约,比如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最后,翻译实践中,译者在这些限制中能动的理解原文、认识客观世界,并翻译出译文、改变了客观世界,揭示出现译者主体性是译者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的辩证内涵。   为深化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以杨宪益夫妇翻译《红楼梦》的实践活动为案例,分析译者主体性的辩证内涵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研究过程中注重杨宪益夫妇进行翻译实践时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以此为出发点,在此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分析译者能动性和受动性的体现,并证实杨宪益夫妇在其翻译实践中体现出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关系。因此,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其翻译实践基础上能动性与受动性辩证统一。
其他文献
戴维·威廉森是澳大利亚“新浪潮”戏剧运动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代澳大利亚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迄今为止,他创作了30多部戏剧,10余次获国内国际文学大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创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学术交流已成为现今学者进行思想交换的平台,同时发表高水平论文也成为衡量个人及科研单位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学术写作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国
位移动词研究从多个角度观察都有重要意义:从句法和语义角度看,动词与相关的句型问题是英汉语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动词语义成分和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是重要的语法课题。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也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虽然生活在十九世纪,但作为一位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短篇小说作家,他对后世作家具有极大的影响。后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985)、《激情》(1987)与《写在身体上》(1992)是英国当代小说家珍妮特·温特森的三部代表作。书中作者不仅质疑了宗教、历史、科学这三种宏大叙事对
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够帮助并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隐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传统隐喻研究把隐喻视为独立于人类认知的纯粹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角度的概念隐喻理论的蓬勃兴起,人们对隐喻的认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各学科人才的需求的增加,大学英语已成为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并且英语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口语交际在中外各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不断产生,与其相应的新术语也不断涌现。在航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完善的今天,航空术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航空术
《1984》是乔治·奥威尔在有生之年创作的一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自小说出版以来,《1984》赢得了广泛的声誉,相关的研究集中于乔治·奥威尔的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