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体纳米直写光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gq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满足电子信息产业集成化、微型化的发展需求,高精度微纳米结构制造技术受到了各领域科学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追求高分辨率的同时,也希望能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由于光的衍射现象的存在,传统的光学光刻分辨力很难突破光学衍射极限,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光学系统分辨率的提升。随着表面等离子体(Surface Plasmons,SPs)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基于SPs的纳米直写光刻技术在突破衍射极限上显现出极大的优势。SPs纳米直写光刻技术具有无需掩膜、简单的系统结构、灵活的刻写方式以及超衍射分辨力等优势,是一种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的新型微纳制造技术。本论文来源于开放课题“SPs纳米直写实验平台研制”,根据课题要求设计制作了以Bowtie结构为基础宏观探针,且系统性研究了光的极化方向、曝光量等系列参数对光刻结果的影响,为实现低成本、高重复率以及超分辨率的纳米直写光刻奠定基础。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结果如下:1、提出一种Bowtie+电介质+金属的增强型纳米光刻结构(BIM),并利用CST Microwave Studio(CST)软件数值计算获得了最小特征尺寸为49nm的聚焦光斑,该结构相对于传统结构将最小焦斑尺寸压缩了近62%。同时相对于Bowtie+金属+电介质+金属的增强型纳米光刻结构(BMIM),该结构能有效避免残留的顶层Ag影响光刻图形的呈现。2、理论仿真分析了极化方向对光刻图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采用y方向线偏光时,电场主要集中在两个梯形区域;当采用x方向线偏光时,电场主要集中在中间狭缝开孔区域;当采用45°方向线偏光时,电场分布在整个开孔区域,焦斑成Bowtie形。CST仿真结果为实验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3、设计制作了以Bowtie结构为基础宏观直探针,以及制备了Pr-Ag记录结构。4、搭建实验装置和优化光刻步骤,以便于形成一套完备的光刻系统,为实现高重复率以及超分辨率的纳米直写光刻奠定基础。5、通过实验验证了极化方式的确能影响光刻图形质量,且实验结果与理论数据趋势一致且接近。进一步地,实验呈现了不同曝光量的超分辨光刻结果,得到了小于100nm的特征小孔,证明了本文所设计搭建以刻有Bowtie形孔径的宏观探针为基本工作单元的光刻系统是可以实现超分辨光刻的。
其他文献
本文中分别用溶胶凝胶和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单钙钛矿结构的LaSrMnO和掺Y的La-Ca-Mn-O,以及双钙钛矿结构的SrFeMoO、SrFeWO和SrMnMoO.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单钙钛矿A位掺杂对钙钛矿L
分数傅里叶变换是一种广义的傅里叶变换,它主要涉及光的传播、光的成像、图像处理以及光信息处理。由于透镜中普遍存在球差和光阑效应,讨论透镜光阑和透镜球差对光束分数傅里叶
受激Raman散射(SRS),作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对惯性约束聚变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激光聚变中的一种重要反常吸收机制,它散射入射激光的能量,降低激光等离子体耦
简谐振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基本物理现象。教科书上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机械系统的简谐振动。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将机械振子的加工做到微米纳米尺度,这个尺度的机械振子具
对一维纳米结构材料纳米管状物的制备和合成,人们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纳米结构材料是获取并发展纳米器件的基础,低维纳米结构材料又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近年来,该方
以杨一巴克斯特方程为中心的有关理论,推动着量子完全可积模型研究的发展,它是比较系统地处理某些非线性模型的成功理论.特别是法捷耶夫(L.D.Faddeev)所建立的RTT关系是一个
自从高温超导体发现以来,其微观机制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对于正常态的一些反常性质的解释更具有挑战性.该文首先回顾了人们为高温超导体而提出的一些模型及理论,主要介绍
不久前,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讲述了一个曾经被舆论奚落为“高分低能”的高考状元逆袭的故事,在网上引发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在当时,他因为“申请11所美国大学全部被拒”,成为公众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后,他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先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取学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如今,李泰伯所在的实验室正在为延缓人类衰老
期刊
发展核聚变能对解决人类社会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国际社会提出了旨在发展核聚变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
该文在理论上研究了激光在自由空间的传输特别是超短脉冲激光的非傍轴传输问题.文中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对激光在自由空间中传输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非傍轴传输的研究意义.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