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乌托邦是西方文学、美学、哲学的重要母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乌托邦”的真正提出者是16世纪英国著名学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不仅仅是一种对终极完美社会的设想,更是对完美人性及人生幸福的理想追求,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理解东西方文学文化的发展、反思乌托邦冲动本身所具有的集权虚无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课题从乌托邦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托邦是西方文学、美学、哲学的重要母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乌托邦”的真正提出者是16世纪英国著名学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不仅仅是一种对终极完美社会的设想,更是对完美人性及人生幸福的理想追求,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理解东西方文学文化的发展、反思乌托邦冲动本身所具有的集权虚无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课题从乌托邦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以经典的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著作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深度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和分析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前乌托邦时期的著作,文艺复兴背景下现代乌托邦肇始初期的著作,工业革命背景下深受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品,20世纪以来反思乌托邦主义弊端的作品,具有鲜明后现代思想的乌托邦作品。本课题共分为五章。绪论主要讨论: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及其理论著作,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卢梭的《爱弥儿》、詹姆逊的《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及其他科幻小说》等,阐明乌托邦文学的范畴及其内涵,厘清乌托邦文学及研究发展的历程,指出乌托邦文学及理论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一章为乌托邦文学建构与经典化进程,主要讨论:乌托邦文学对象的流变,从古希腊作品关注完美的国家转向近代作品关注完美的人;分析乌托邦思想的萌芽,在《乌托邦》《基督城》《太阳城》《新大西岛》等近代乌托邦文学作品中展开比较研究,说明乌托邦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并阐述乌托邦文学美学体系政治维度的建构。第二章为乌托邦文学传统的意象建构及其文学意义的生成,主要讨论:生态乌托邦、技术乌托邦、审美乌托邦等新文学主题,阐释工业革命时期乌托邦文学的审美意象与意义;展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揭示特定历史时期乌托邦小说对劳动异化、工业化、商业化、自然主义等问题的独到见解与态度。第三章为反乌托邦文学批评的主题及其文化意义,主要讨论:作为现代主义乌托邦文学体裁之一的反乌托邦文学,回顾其关注的新文学主题;阐释极权主义、工具理性、女性主义、空间问题等新文学批评主题与乌托邦文学的渊源;阐述反乌托邦文学的历史语境、意象隐喻、叙事空间、文化逻辑等理论问题。第四章为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后现代乌托邦文学的瓦解与重建,主要讨论:传统乌托邦模式在后现代社会状态中的转迁;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概述新美学共同体的形成,及科幻小说“逆托邦”模型的建构;分析新型与传统乌托邦文学的共同体差异,总结新乌托邦模型的特色。第五章为余论:关于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的再思考,主要讨论:反乌托邦文学与乌托邦文学的关联性,阐明反乌托邦对乌托邦思想的承继及其乌托邦冲动;探究乌托邦共同体在后现代理论中遭遇的危机,指出新时代中乌托邦文学的出路等。
其他文献
非热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食品加工技术,可应用于不同的食品体系中。该技术具有低温的特点,可加工热敏食品,并能够改善食品特性。非热等离子体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同时能很好地保留食品的物化特性、感官和营养品质。非热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是其有效杀灭食品中腐败菌和致病菌的主要因素。由于上述非热等离子体的优点,且目前应用非热等离子体处理热敏食品(如油莎豆)的研究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和最原始的组织形式,几乎影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本文从社会经济理论出发,结合中国传统社会和大家庭的历史特征,考察传统大家庭制度下家庭公共物品问题以及家庭成员的搭便车行为。首先,本文通过历史分析深入考察传统大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之间利益冲突的前因和后果。由于感情等原因产生的平均分配的理想和由于年龄、经验等引起的差别待遇会导致兄弟之间存在潜在的经济利益和感情上的冲突,当
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HDMF)是经由碳水化合物途径生成的典型芳香产物,赋予果实以焦糖芳香,是草莓果实的特征芳香组分。在草莓果实中,催化呋喃酮合成的关键酶——醌氧化还原酶(FaQR)已获得鉴别,然而在呋喃酮的生物合成研究中,合成途径FaQR或其他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草莓AP2/ERF家族进行筛选获得一个正向调控呋喃酮合成的ERF转录因子;同时以FaQR启
在配子受精后,表观遗传上不同的亲本基因组向全能性方向重编程,随后启动合子基因组激活(ZGA)事件。在小鼠中,ZGA在2-细胞(2C)时期达到峰值,其特征是激活例如Zscan4簇等2-细胞特异性基因和内源性逆转录病毒MERVL的转录。ZGA事件后,细胞的分化潜能逐渐受到限制,全能性的分子特征曾被认为是合子和最早期卵裂胚胎所独有的。小鼠胚胎干细胞(ESC)来源于囊胚时期的内细胞团,因其具有能够发育成所
甘泉学派是中晚明与阳明心学分庭抗礼的存在。两家虽然学术宗旨相异,但并非泾渭分明。不论是在阳明后学还是在甘泉后学中,一直有主张融通的声音。本文即以甘泉后学中“调和派”代表人物蔡汝楠为核心,具体分析其理学思想,以及他在两家相争相辩的氛围下,为调和王、湛思想所作的尝试与努力。由此,以期对蔡汝楠的理学思想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以往学界对甘泉初代弟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吕怀、何迁、洪垣、唐枢为代表的甘泉学派“四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首次提出葡萄糖酶电极概念并研制开发了第一代酶生物传感器。在往后的五十余年间,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百花齐放,开发了基于不同生物识别元件、信号转换方式和检测技术的各类生物传感器。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微纳技术特别是新兴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生物传感器相关研究开启了新纪元。磁性纳米材料作为一类新型的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大比表面积和超顺磁性等特点,同时具有良好的
本论文尝试从写本文献的角度,对武周时期这一特殊时段的文学面貌,进行专题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对武周文学的重要写本进行文献层面和文学层面的双重挖掘,结合传世文献和石刻文献,以诗歌、序文、小说三种文体为核心,着重关照刘希夷、崔融、李峤、王勃、张鷟、珠英学士等武周时期的著名作家及文学群体,对文本流传、文体演进、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及特殊文学现象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求尽可能全面、有体系地呈现武周
“命”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极其重要且本源的概念,“命”字至迟我们在西周的金文中已能看见,若按傅斯年先生“命”“令”同训的观点,则在甲骨文中就已频繁出现。我们也看到在早期的自然宗教社会中,“命”的表达总是与“天”“帝”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人早期宇宙论的重要来源及基础。到了西周社会,随着人们价值理性的觉醒,中国人对天命观念的认知和表达愈发清晰,但“天命”作为一种巨大的支配性力量仍然牢牢的占据着人们
本文围绕着“什么是休闲教育”这一核心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探索性思考,以四个维度揭示休闲教育的意涵,对休闲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做立体性分析与研究。休闲和教育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从二者的内在联系出发,可分析出理解休闲教育的四个维度,且国内外学界对休闲教育这一概念的阐释大部分都可以按照这四个维度进行归类:(1)以休闲为本质的教育,把休闲看作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休闲成为同质的活动,教育就是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