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混俄油条件下庆哈管输原油的流变规律研究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yu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型油田产能减少、进口原油量增加,对原油进行混输保证管道处于正常输量状态、防止进入不稳定工作区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输送方式。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庆-哈尔滨输油管道所采用的输送方式为混合输送,所输送的介质为大庆和俄罗斯的混合原油。但大庆原油和俄罗斯原油的化学组成差异较大,将两者混合后,混油的基础物性和流变特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加和模式,难以准确估量,使得庆哈输油管道在设计运行方案时存在一定的困阻。因此,本文以不同掺混比例的庆-俄混合原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变测量技术、常规偏光显微测量技术以及创新性构建的流变-偏光显微原位同步测量技术对庆-俄混合原油的宏观流变特性和蜡晶微观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具体包括以下研究:首先,通过对掺混俄油比例为10%、20%、30%、40%的原油进行凝点、析蜡特性和溶蜡特性的测试,并结合实际工况,选取较为合适的掺混比例以开展后续流变规律研究。测试发现随着掺入俄油的比例不断增加,原油的凝点由最初的30°C降低至17°C,析蜡点由47.46°C降低至43.51°C,溶蜡点由65.4°C下降至63.1°C,且各基础物性参数随掺混比例的增加呈非线性变化。在结合实际工况的综合考虑和对比之下,所选取的掺混比例为20%和30%,并加入纯庆油的测量,对三者的流变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次,利用流变测量方法,对纯庆油、掺混20%和30%俄油的庆油进行剪切阶跃测试、屈服特性测试以及蠕变/回复特性测试。发现随着掺混比例的增加,纯庆油的流变性有着明显的改善,其黏度逐渐下降,反常点逐渐降低且反常点至凝点的范围逐渐扩大,最大相差12°C。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掺混比例原油凝点附近的流变特性可知,在反常点至凝点范围内,掺混比例为20%的原油由于析蜡量较大,使得其表观黏度最大,剪切稀释性最强,且在凝点附近时,此比例的屈服应力最大,最高时为56.06Pa,在蠕变阶段产生的应变较小,恒应力范围较广,且达到瞬时屈服时所需的恒应力高达81Pa。然后,分析研究了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不同降温速率对不同掺混比例原油流变性的影响。发现存在令原油流变性变差和变好的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且随着俄油的掺入,令原油流变性变差和变好的不同初始冷却温度没有发生改变。此外,在动冷条件下,实时测得的原油表观黏度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加而降低,而在静冷条件下,当恒温静置一段时间后,原油的表观黏度和胶凝结构强度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加而增加。另外,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初始冷却温度对原油流变性的影响要大于不同降温速率对其的影响,且在凝点附近时,掺混比例为20%的原油对热历史因素的改变响应较大,在初始冷却温度为60°C时,其表观黏度和胶凝结构强度显著增加,屈服应力高达190.11Pa。再者,利用常规偏光显微成像系统对不同掺混比例原油以及不同掺混比例原油在不同初始冷却温度、不同降温速率下蜡晶形态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测和拍摄。通过蜡晶显微图像和蜡晶特征参数来辨析不同掺混比例原油在不同影响因素下所形成蜡晶的本质差异性,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来解释原油的宏观流变性。此外,利用构建的流变-偏光显微原位同步测量技术对不同掺混比例原油中的蜡晶在流场中的运动变化进行了观测和拍摄,通过相应的特征参数结合流变实验结果对原油的蜡晶动力学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相同温度下,纯庆油的蜡晶数量较多,尺寸和分形维数较大,蜡晶间距较小,在流场中的平均速度较小,蜡晶对原油的流动所产生的阻力较大,从而流变性较差。但在各自的凝点附近时,掺混比例为20%和30%的原油由于凝点较低,其内部有着经过充分生长所形成的较大尺寸且结构复杂的蜡晶,因此蜡晶在流场中的平均速度变小,对原油的流动所产生的阻力变大,导致两者的流变恶化程度超过了纯庆油。此外,降低初始冷却温度和提高降温速率都会使原油内部逐渐生长出数量众多且细小的蜡晶,从而形成致密的蜡晶结构使原油的流变性恶化,但初始冷却温度对蜡晶形态结构的影响要大于降温速率对其的影响。最后,利用不同掺混比例原油的凝点测试和流变测试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公式拟合,通过相应的拟合公式能够计算得到不同掺混比例原油的凝点,所选测量温度范围内的屈服值以及不同恒应力下胶凝结构所产生的形变等,以期可以为管道的运行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基础性资料与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我国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巨大,2020年在该海域实施的第二轮水合物试采结果表明,水平井开采可大幅提高天然气水合物藏的产能。而前人针对神狐海域水合藏的开采研究工作,大多集中于短期或长期生产行为,缺乏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因此开展该海域水合物藏水平井降压开采方案优化,对推进水合物产业化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涉及复杂渗流过程,其数值模拟技术极为挑战。当前国际知名的几款天然气
目前我国高含水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各种化学驱油技术应用于油田生产,并已取得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但现阶段油田生产还面临地层结垢、设备腐蚀和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的无碱驱油体系对于油田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开展了无碱中相驱油体系配方的研究。首先对单一表面活性剂的Krafft点、临界胶束浓度、溶解性、透光性和界面张力等参数进行测试,然后进行阴离子和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增加,页岩油已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关键发展对象。然而,目前页岩油仍处于起步阶段,地质认识、技术改造和开发规律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大部分区块储隔层间应力差小,纵向上应力遮挡弱,在压裂过程中人工裂缝易于过度扩展,大排量条件下易于缝高失控,产生层间干扰及支撑剂铺置问题,影响改造效果及造成材料浪费的情况,限制了页岩油快速上产的推进工作。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地质建模-应力建模-压裂模拟-数
常规油田开发技术及手段无法有效的将稠油、超稠油、特稠油从储层中开采出来,利用火烧油层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针对D区块稠油的高黏度特性给其开发开采带来困难,深入了解D区块稠油物性特征,认识火驱过程中稠油的燃烧特性以及适用性,能够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本文使用仪器对D区块稠油基础物性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了该区块稠油高密度、高黏度的成因。其次,运用管式炉模拟油层火烧各阶段,稠油氧化规律、燃烧特性等进行
致密油已是我国油田重要的接替资源。致密储层开发最常用的增产措施就是储层压裂改造。在压裂后生产开发过程中发现,原油产量与压裂后焖井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裂缝内流体与孔隙内原油的渗吸作用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研究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性质对储层渗吸效果的影响,优化焖井时间,充分发挥裂缝与基质之间的渗吸作用,提高致密储层开发效果。本文在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渗吸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并
目前国内东部老油田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稳油控水形势十分严峻,亟待采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措施。实践表明,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超过10%。随着聚合物驱应用规模逐渐扩大,普通油藏剩余油储量逐渐减小,高温高盐油藏剩余油逐渐成为聚合物驱挖潜对象。由于现有聚合物耐温抗盐性难以满足矿场实际需求,新型耐温抗盐聚合物研制逐渐受到石油科技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为此,本文以高
抗盐聚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各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高矿化度油藏中,可以弥补传统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遇高盐降粘严重的缺点,聚合物抗盐能力的增强主要来源于其分子链结构的改变。粘弹性作为聚合物最基本的理化性质,分子链结构改变势必会对粘弹性造成影响,同时,不同结构、不同抗盐原理的聚合物的驱油效果也存在差异,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选取了通过两种原理提高抗盐能力的聚合物,分别为三种疏水缔
超稠油是油气资源中的关键部分,其具有黏度高、密度大等特点,严重限制了超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为此,探索超稠油油藏的开采方式和以及研究驱替过程中高含油饱和度带的形成机理与运移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油田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分析、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方法,探讨了超稠油油藏注蒸汽二氧化碳的开发机理及相关应用。基于大量文献调研,多方面的分析了二氧化碳驱和蒸汽驱对提高地层温度、原油降黏从而提高采收率
我国石油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国内常规油藏产量又呈现递减趋势,为了端牢能源饭碗,满足国内石油能源稳步增长需求,安全高效开发复杂断块油藏已经成为产量接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论文针对复杂断块M油田进行注水方案优化研究,采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技术确定开发界限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基于断层走向及分布,划分断层类型为控带、控圈、控注采断层;综合考虑断层平面上的展布情况,将断层组合关系分为三角形、平行形
朝5-朝5北属于朝阳沟油田一类区块,为低渗透裂缝型油藏。自1986年投产,至2020年12月,区块综合含水率71.07%,采出程度27.49%。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较快,需对其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目前剩余油分布状态,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研判下一步的挖潜对策,达到控水增产的目的。本文首先以行业标准为借鉴,结合朝阳沟油田开发实际情况,采用多级均分法制定一类区块达标标准,以模糊综合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