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视野下泽州地区秧歌戏的调查与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秧歌戏作为泽州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约清道光年间开始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其流布范围近乎遍及每个村庄。泽州地区共有泽州秧歌、平腔秧歌、沁水秧歌以及中庄秧歌四支,其中泽州秧歌是所有秧歌戏中最大的一支,占有较特殊的地位,且在分布区域内有若干种分化,分支众多,包括大树秧歌,裴洼秧歌、寨西秧歌等。并且在泽州地区的秧歌戏中,中庄秧歌的音乐形态为曲牌体,而泽州秧歌、沁水秧歌以及平腔秧歌均为干打干唱的干板秧歌,共同生存在泽州片区,中庄秧歌却独树一帜,各中原因都需要深思。此外,此区域内的秧歌戏在历史上发展繁荣,背后是否有文化环境作具体支撑,各秧歌戏有何特征,之间有何联系,也都需要进行探究。最后,各秧歌戏目前生存情况堪忧,笔者希望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更好地推动秧歌戏的发展。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泽州区域视野”理论阐释,通过分析音乐学界对于“区域与音乐”研究的代表性学说,为笔者对泽州地区秧歌戏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从泽州地区的地理以及文化环境出发,探求整个泽州地区秧歌戏的形成原因。其次,根据泽州地区秧歌戏独特的命名方式以及流布范围的思考,对整个区域的秧歌戏进行区域划分,即分为流传于泽州全境的泽州秧歌以及泽州各县的分属秧歌。第二章“区域划分下的秧歌戏本体解读”,首先以泽州秧歌为主线,进行横向分析,探讨泽州秧歌名与实,试图讨论各分支与泽州秧歌的关系,并通过田野调查确定泽州秧歌的现存状况,尝试对泽州秧歌作重新界定,并对目前流布区域作重新调查。其次,将各分属秧歌作简单概述,为第三章各秧歌戏的本体比较作铺垫。第三章“区域划分下的秧歌戏本体比较”,将泽州地区所有秧歌戏以泽州秧歌为主线进行纵向比较,探讨异同,并分析各秧歌戏自身的独特性。第四章“泽州地区秧歌戏的发展建议”,通过现存状况分析,笔者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探讨了泽州地区秧歌戏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行改善。内部原因包括艺人收入低、专业水平不足等因素,外部原因主要有受众流失、演出机会减少以及社会关注度的降低等。根据分析以上原因,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提高传承质量,重点关注剧目创新以及演员的教授;第二,拓展传播渠道,包括依托旅游资源、借助短视频、直播以及与电影、电视剧等题材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其他文献
汾阳市是山西省吕梁地区县级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当下,街道与街道设计理念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老旧的城市街道难以满足居民的出行和生活需求,街道设计理念也无法服务于当代城市街道改造。汾阳市街道以机动车通行为主,但近年来机动车数量飞速增长使得街道的负担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提高,居民开始重视街道的生活与交流功能,现有的街道难以满足居民对街道生活的需求与期望,导致人与街道的隔阂日益增加,街道活力逐渐
中国古典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传统舞蹈美学思想为精髓,通过历代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发展、创新,并经过历史长期的实践检验,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审美特征与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它其虽历经不到百年历史,但是却时刻影响着中国舞蹈的发展进程。中国古典舞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形成了不同风格以及不同类型的构建方式。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舞及其“古典性”构建方式,探索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方向。本论文共分为五章进
刘古愚(1843—1903)不仅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维新改革思想家、经学、理学大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本着经世致用的宗旨对《学记》一文进行臆解,进而阐述其思想理论,故而名为《学记臆解》。《学记臆解》一书主要采用了王夫之《礼记章句》的分章论疏方法,将《学记》全文大致分为四部分、十六个章节,通过臆解的方式分别阐述了刘古愚对于设学之旨、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以及为学务本的理解。《学记臆解》一书处于传统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的地方小戏。因其使用曲沃方言演唱,且以独特的打击乐器“碗碗”伴奏而得名。曲沃碗碗腔在兴起之初,唱腔同皮影戏,后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自身特色。据文献考证:曲沃碗碗腔的缘起与“陕西碗碗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晋南蒲剧、眉户等戏曲剧种之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一支颇具魅力的地方小戏。曲沃碗碗腔其唱腔结构为板腔体结构,各板式独具特点,或单独成段或相互连接,在服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众多的文化宝藏中秧歌文化用它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卓越的文化价值享誉全国各地。而高跷秧歌作为秧歌文化中一朵奇葩,它将“歌、舞、戏、杂、武”众多艺术的精华融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其中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山西省的定襄高跷秧歌一直以来深受定襄人民的喜爱,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被誉为“高跷秧歌之乡”的辽宁省海城市,海城高跷秧歌在全国乃至海外都享有一定的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灿烂夺目,山西作为中华文化起源发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勤劳诚恳的山西人民在生活繁衍中孕育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山西传统民间舞,山西传统民间舞具有极其深厚的社会历史影响以及传承意义,它可以产生于山西坊间并在山西境内持续发展的生态艺术形式反映出山西人民数千年以来的真实生活写照。在山西众多的民间舞中,垣曲西石村的“西石花鞭”是山西民间舞表演形式中较有特色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伊始于法国20世纪20年代的艺术潮流,起初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之后便向大众化发展,也逐渐趋于多元化。超现实主义的大多数画家重视梦境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认为将这二者统一起来,捕捉意识深处潜意识的思维片段,摆脱理性世界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超然的真实,具有荒诞、古怪、神秘等特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往往会利用拼贴、重组、夸张等表现手法制造出“反逻辑、超时空、怪诞感”,将现实观念主观化,
后真相现象与互联网时代相聚合,以竞争性真相混淆视听,弱化真相,误导公众,导致社会群体的情绪性表达突出与道德失范行为多发,后真相时代悄然而至。高校是青年步入社会的缓冲场所,其开放性、包容性与社会性的固有特性,使其不可避免受到后真相时代的影响。高校德育作为青年大学生系统接受道德教育,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培养个人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孕育良好社会风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后真相时代到来之际,高校德育如何调整自
中国民族歌剧是二十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其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形成的艺术性与民族性兼具的优秀表演艺术形式。自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以来,我国民族歌剧艺术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将中国民族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态逐渐丰富完整起来,近十多年来的民族歌剧无论是原创剧目还是复排剧目在国内都保持着较高的上演率,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观察中国民
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对社会经济的引领不断增强,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规模稳步增长,我国科技发展实力与竞争力表现强劲。但我国科研成果在落实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却并不顺利,校企间知识交流与互动存在一定障碍。促进我国高校知识创新成果向其他创新主体转移,联通校企知识转移通道,释放创新活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破解的关键离不开对校企知识转移的深层探索与构建国家创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