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中风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指标进行临床观察,探讨与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相关的西医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研究方法与内容:将入选的142例中风病患者,调查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证候、合并症(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及糖尿病情况),并收集患者入院后的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同时对患者进行肌力评定、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根据入院后至3周内是否出现偏瘫侧肢体肿胀分为偏瘫肢体肿胀组和非肿胀组,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结果:1.纳入的142例患者中,脱落的患者数为5例(3.52%),余下137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80例发生了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率为58.39%。2.西医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年龄、肌力、血清白蛋白、NIHSS评分及FMA评分在偏瘫肢体肿胀组与非肿胀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医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肌力(B=-0.323,OR=0.724,P=0.024)、FMA评分(B=-0.877,OR=0.416,P=0.026)是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的主要西医影响因素。3.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占53.75%,其余依次为气虚证(48.75%)、痰证(43.75%)、阴虚阳亢证(30.00%)、风证(28.75%)、火热证(18.75%)。4.中医证候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提示:血瘀证(B=1.019,OR=2.770, P=0.006)、气虚证(B=0.840,OR=2.317,P=0.026)是影响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的主要中医影响因素。5.西医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的影响因素同时包含了西医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具体包括:肌力(B=-0.294,OR=0.745, P=0.048)、FMA评分(B=-1.146,OR=0.318)及血瘀证(B=1.148,OR=3.151, P=0.004)三个因素。结论:1.本研究发现较差的肌力水平或运动功能容易并发偏瘫肢体肿胀,提示对于中风病的患者,应注意早期提高患者的肌力水平及运动功能。2.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的发病受中医证候的影响,中风证候为血瘀证的患者容易并发偏瘫肢体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