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基于自愿、互利、平等、互惠的原则,成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合作社的作用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各个环节,表现在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生产资料购买,产中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产后农产品销售、运输、储存、加工等服务,这一系列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效率。同时,在降低农业经营风险、稳定市场价格、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农民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百万家,但是普遍存在制度不规范、规模小等问题,农民的合作社参与率并不高。 以往关于合作社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合作社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等理论层面的研究;二是对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及行为的实证分析。从现有文献来看,以往研究大多将农户简单分为“是否参与”或“是否愿意参与”两种类型,且参与意愿的研究远远多于行为研究,但现实的情况是: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不仅取决于农户自身意愿,还取决于入社资格、合作社规模等因素。因此,农户的参与意愿不一定能够成功地转化为现实行为。本文以非社员是否自愿为标准,将非社员细分为自主选择型非社员与被迫选择型非社员两类,在初步分析合作社经济效果的基础上,利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以上农户参加合作社意愿及行为这两个阶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风险偏好、种植经验、农业劳动力人数、到市场的距离、周边入之社户数都对自主选择型非社员的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同时,种植经验、亩均净收益、周边入社户数对农户的入社行为影响较大,种植经验较少、亩均净收益较低(一般规模较小)、周边入社户数少的农户更容易沦为被迫选择型非社员。分规模回归后发现,影响不同种植规模农户入社意愿的因素并不相同,风险偏好强、种植经验丰富的中小规模农户更具有自主性,但二者对大规模农户影响不明显;农户的入社行为方面,对于中小规模农户,合作社更加关注收益与到市场距离,表现为排斥低收益、距市场较近的中小规模农户,而对于大规模农户则更多考虑种植经验与市场行情把握度。通过访谈发现,合作社自身存在缺乏资金与人才、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削弱了其对农户的吸引力及接纳能力,且合作社更倾向于吸纳文化程度高、年轻力壮、种植经验丰富、规模大、居住集中的农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影响农户入社的原因。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以提升合作社经营能力,同时加强合作社宣传,规范利益分配制度,破除农户对合作社的偏见,提高吸引力;其次,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进程,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鼓励有能力的小规模农户转入土地,提升这部分农户的资源禀赋(如文化程度、土地面积等),提高农户收入;最后,合理规划合作社地理位置及数量,规范合作社发展,使合作社数量与选址达到最优配置,确保合作社发展的同时尽量惠顾更多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