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攻击行为都是心理学、社会学和犯罪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特质愤怒不仅会直接引发个体的攻击行为,还通过敌意认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影响其攻击表现。然而,早期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一般攻击模型理论都片面强调个体对敌意情境的自动化认知加工,而忽视了情绪等个体因素在社会信息加工中作用。在认知新联想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的情绪-认知整合模型、综合认知模型等的启发下,研究者开始引入一些非认知变量(如共情)来探讨其对愤怒和攻击行为关系的影响。共情与攻击行为关系密切,恰当地共情不仅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几率,还可以有效抑制攻击行为。但是,以往研究多把共情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近期研究表明,共情包含一个复杂的结构,共情的认知和情感成分相互独立,不同成分对攻击行为的作用和影响也并不相同。Davis和陈晶等人提出了共情抑制攻击的两种理论情形,即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作用,但关于共情对攻击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尚未作详细探讨。已有研究发现,相比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大。但是,认知共情对攻击行为的作用可能受到情境的影响,不论是作为人格特质的认知共情,还是情境诱导的认知共情,在中低水平威胁下,对攻击行为都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在高挑衅的情境下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也就是说,认知共情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作用并不稳定,尤其是对高特质愤怒个体来说,即使拥有高认知共情能力,但很多情况下还是可能发生攻击行为,而情感共情似乎更容易训练和提升,特别是对于攻击性较强的男性个体来说,提升情感共情,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攻击干预途径。一般而言,高特质愤怒的个体比一般人具有更低的愤怒阈限,在模糊不清的敌意情境下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那么,对高特质愤怒个体来说,在不同的情境中启动个体的认知共情或情感共情对攻击行为是否会有抑制作用?如果有,是在某种情境下成立还是所有情境都成立?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综上所述,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本研究通过三个分研究,采用问卷与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递进深入地考察了共情在特质愤怒-敌意认知-攻击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启动共情的不同成分对高特质愤怒个体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特质愤怒、敌意认知、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认知共情与与攻击行为相关不显著;情感共情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2)认知共情在特质愤怒、敌意认知和攻击行为中起调节作用,调节中介模型的第一阶段和直接效应。(3)敌意认知和情感共情在特质愤怒和攻击行为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4)启动认知共情对高特质愤怒个体的攻击行为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是这种抑制作用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只有在未受到挑衅的情境下认知共情发挥作用,一旦受到挑衅,认知共情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5)对同时具有高特质愤怒和高认知共情的个体来说,启动情感共情,在大多数情境下都能有效抑制攻击行为。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共情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的理论资料,也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假设提供了初步证据,共情在社会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社会线索编码)和第五阶段(反应决策)对攻击行为发生影响;同时拓展了综合认知模型的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特质愤怒影响攻击行为的机制及共情在其中的作用。其次,本研究关于共情对攻击行为作用的探讨可以为降低高特质愤怒个体攻击行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证据,为减少高特质愤怒个体产生攻击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不得不承认,认知共情对攻击行为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于高特质愤怒个体来说,认知共情的抑制作用并不稳定,尤其是在挑衅情境中。而对于同时具有高特质愤怒和高认知共情的个体来说,提升其情感共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有效抑制攻击行为。因此,我们认为,要对高特质愤怒个体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需要同时提升个体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达到知情合鸣。如果认知共情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来说,确实难以提升,那么考虑提升个体的情感共情,或许也是干预高特质愤怒个体攻击行为的一种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