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基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视角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_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从而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4年第3季度末,农村外出农民工17561万人。他们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行业,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民工这么一个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群体,却成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尽管他们实现了在城镇就业和居住,有的甚至举家迁移,但他们还不能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这么来看,农民工还并未成为真正的市民,而只是居住在城镇的农村人口。这也充分说明,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还只是量的提高,还未实现质的飞跃。
  目前,中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重树“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本质就在于人的城镇化,即农民工的城镇化。由此可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既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其转变为真正的城镇居民,也是提升中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前提。
  如何实现农民工市民化?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选取农民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这样一个视角展开研究。要解决农民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问题,就不可避免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农民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是什么样的?第二,农民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如何促进农民工同等地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也是实现农民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它不仅造成城乡分割,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且还是一种不平等的身份制度,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原因。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造成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明显带有城镇倾向,即使是空间上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相比,其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待遇也存在很大差异。为此,本文试图从政府行为、制度变迁、制度缺陷剖析二元公共服务制度的形成机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因此,亟需改革户籍制度、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最后,通过推进农民工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建立健全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两方面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多学科综合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分为五个部分展开研究: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前置性说明,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障碍及影响因素、制度设计和实现路径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对农民工、市民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进行界定,之后详细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经济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分层、人口迁移等相关理论。
  第三章介绍了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一方面,中国农民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仍然很大。
  第四章对农民工享受不平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制度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包括二元户籍制度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第五章从促进农民工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建立健全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两方面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和政策建议。不仅要不断深化二元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二元公共服务制度改革,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包括: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划分及确定各级政府职责、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资金保障机制。
其他文献
李梦阳与王阳明各自开创的潮流在明代中晚期的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他们打破了成弘之前“师无异道,士无异学”的局面,发展出中晚明文学、思想领域生机勃勃的场面。复古派通过对唐诗的细致拆解、分析,且在创作上模仿,留意的重心是诗歌本身,并试图将文与道分割开来,体现出文道关系的某种新变。王阳明“良知说”中对于“情”的理解为晚明的言情学说提供了理论空间。汤显祖比王阳明更进一步,将新儒家的“心”或“性”直接代之以“情
学位
当今社会,地震灾害频发,群众关注度高。探究新中国地震报道发展历程以明确其当前状况、寻找发展特点及不足,并给与新闻媒体可借鉴的报道原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中国地震报道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西藏墨脱、河北唐山地震为代表的第一阶段,政治色彩浓厚,风格趋于保守;以云南、汶川地震为代表的第二阶段,报道趋向信息公开;以玉树、日本大地震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报道趋向理性成熟。通过阶段性分析可得:当前我国
学位
西美尔与马克思一样,对货币和产生货币的环境进行了研究,因为对现代性的批判不能缺少对货币的批判。不同于马克思的是,西美尔研究货币问题时更侧重于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视角,来揭示货币对现代人性的改变和侵蚀的事实。金钱在为人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用残酷的客观性来衡量一切事物,以其特有的价值尺度来决定事物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出现虚假的平等,使一切形形色色的东西获得表面上的公平。货币以不带任何感
学位
达尔文的进化论自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而其中关于“进化是否是进步”的问题更是进化论研究中争论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在追溯进化思想的起源以及进步观产生的历史背景下,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阐释,分析其对进化与进步的矛盾态度。在此基础上,将着重对现代一些著名的进化生物学专家如古尔德、道金斯、威尔逊等对这一问题所持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并找出其理论依据。  现代著名的生物进化论专家古尔德、道金斯、威尔
学位
一定的社会流动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对于如何避免代际分化,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在影响社会流动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出生于弱势阶层的子辈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积累人力资本,有实现向上流动的途径和通道。另一方面,教育也是家庭资本代际传递②的重要中介,社会优势阶层利
学位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战略方向,实质上是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就是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过程,创新的目的即在于引进适当的组织及联结机制,从而消除“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公司+农户”联合下的订单农业在我国已试水多年,但各合作主体的道德风险使得契约不稳定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一种创新模式展开探索——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需要全面推进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然而,以前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显著,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能否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顺利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为分割形成的城乡二元建设用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食品数量意义上的温饱状态,而是对食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食品消费和生产大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食品产业增长迅速,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数量而言,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食品供不应求而不得不采取配给制的状况,现在居民自主选择食品消费,温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食
学位
农村城镇化是与城市化并行不悖的一条发展路径,在以“集聚中走向平衡”的不均衡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将着重点放在了大城市圈的构建与大中城市的发展建设上,意愿以县域人口在此务工经商达到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愿望;然而,在大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太高且面临着种种障碍,这使得农民工无法真正在市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相比较走大城市化的发展道路的艰难,县域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就更有着其现实可能。中国县域农村城镇化立足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基尼系数逐年递增,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关注。收入差距的扩大表明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未能均等地、充分地惠及社会每个阶层和群体,尤其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阶层。在各种收入差距中,行业收入差距尤其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更是近年来民众瞩目的焦点。事实表明,行政垄断造成的机会不均等和行政垄断行业远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