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北部的滨海湿地地处海陆交界,又位于热带亚热带过渡区,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脆弱性明显等特点。同时,因为滨海湿地地处沿海区域,而沿海区域一般均是经济快速发展区,因此南海沿海包括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内的自然环境正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湿地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对一些看似对人类没有很大生态服务功能的湿地的大量开发利用使得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快速消退,而与其息息相关的生物也不断减少。
本实验室郭文康将南海北部海岸的滨海湿地按照湿地公约作为第一级分类基础,并依据气候、地质及底质、生物物种组成等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分类,并以分级分类方式显示,有8个滨海湿地系(海草场、珊瑚礁、红树林、滩涂、沙滩、岩石海岸、咸水泻湖、盐沼)、23个湿地类、38个湿地亚类、52个湿地型。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分类后的南海北部各个滨海湿地类型的保护现状与需求作进一步的分析。
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内共有52个滨海湿地型,其中缺乏保护的有25个。其中,14个红树林湿地型中有5个未被保护,特别是其中有两个型位于鸟类迁徙经过区域,但是没有得到保护。珊瑚礁共有4个型,有2个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个未被保护,1个保护较少。
海草床有7个湿地型,有3个类型被保护。作为儒艮栖息地,本区域对海草床及儒艮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儒艮曾在环北部湾一带海域有较多的分布,而研究区内建立的儒艮保护区只有1个;海草床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岛,建立的海草保护区只有2个,区域内的针对二者的保护区无论是个数还是面积都远不足以有效保护区域内的海草及儒艮。对沙滩的保护也严重不足,截止到2002年研究区甚至整个中国沿海海域只剩下广东惠东港口还能看见有海龟上岸产卵,海龟的数量也急剧减少。其中部分因为是由于对其生态功能没有明确识别,导致中国南海的海龟产卵场不断被破坏。
其余湿地类型,不论是对其价值的认识还是保护都远远不足。这些类型中一些湿地很有可能其功能是暂时还未被人类认识到。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它们的研究认识,以避免在人类不断开发利用下,丧失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
本文在分析各类型滨海湿地的保护空缺后进一步识别其空间分布位置,找到研究区内保护需求较高区域(生态敏感区),并结合其保护湿地类型的多样性、稀有性以及人类干扰因素得到保护需求较高区域的保护顺序。在综合考虑各因素后,研究区内的12个需保护区域的优先保护区域位于雷州半岛西北部,海南岛昌江的西部海区和文昌、琼海市交界处三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