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因、病原和治疗——病例对照和Meta分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   描述过去二十年间细菌性肝脓肿在病因构成、病原构成以及治疗方法上的变化。比较两种介入方法(PNA和PCD)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效果的差异。   二、方法   1、病例对照:入选病例是二十年来我院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按照以下各项分类,将收集到的病例信息录入Excel:住院号、科室、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临床表现、CT表现、抗生素使用情况、细菌培养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再以十年为一个单位,按发病时间将入选病例分成1988-1998、1999-2009两个前后对照组,从病因构成、病原微生物构成以及治疗方法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   2、Meta分析:以OVID系统的All EBM Reviews为主,以Pubmed检索Medline为参考,检索到比较PNA和PCD的RCT英文原文3篇。首先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再检验各研究之间的方差齐性,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资料的合并。效应结果以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的可信区间(95%CI)表示。分析软件使用RevMan5.0。   三、结果   1、病例对照:胆源性肝脓肿所占比重二十年来呈下降趋势,隐源性肝脓肿比例有明显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肝脓肿阳性率下降,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阳性率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的患者比重明显下降,介入治疗的患者比例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和文献报道的情况相符。   2、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下,PCD组和PNA组在疗效上的差别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CD疗效优于PNA。随机效应模型下,两组疗效的差别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但此结果很可能被仅纳入少数几个研究产生的偏倚所歪曲。   四、结论   1、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的明显下降,与本研究得出的胆源性PLA发病下降较为一致,可解释为肠道阴性杆菌是胆汁中存在的主要致病菌。同时肺炎克雷伯杆菌的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与本研究得出的另一结论——隐源性肝脓肿发病的上升呈正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2、近二十年来PLA患者住院期间选择接受介入治疗的比例有明显上升,可能和医院影像学设备的配套发展、医生对介入治疗的进一步认识、操作熟练程度的升高以及患者对于微创手术的要求等有关。较之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   3、比较两种介入方法的Meta分析还需要积累更多的试验证据,才能得到最接近真实效果的结论,因而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RCT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他文献
关汉卿的《窦娥冤》以窦娥的不幸遭遇为线索,反映出元代经济凋敝、吏治腐败、恶棍横行的社会现实.作品集中塑造了窦娥这个恪守妇道、孝道、敢于反抗却被摧残致死的女性形象.
期刊
作为一个物理教研员,我到学校听课,常遇到有的教师说:今天讲试卷或是讲练习,不上新课,听还是不听?我认为,讲“题”也有听法。下面就听讲“题”谈谈己见。一、听讲“题”的目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核心问题是要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关键词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本文试图对初中语文探究
1研究目的rn人类社会出现新的健康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涉及整个社会与国家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健康促进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
现在的历史课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耐人寻味的现象:孩子爱听历史故事,爱看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上历史课.究其根源是因为在现阶段,教学评价标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在这种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研究案例,进行导向引导,发展学
信息技术课程中作品评价就是通过教师、同学、自我对学生制作的电脑作品进行评价,综合全面地考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情况,最终达到形成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这种评价是整合于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即让一节课有n种讲法,而不是一种讲法重复n年。教师要改革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