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并结合本实验室所具备的实际条件的基础上,从钉螺的形态学与行为学、钉螺的系统调查和钉螺的发育三个方面,进行了室内实验和野外调查。
在形态学与行为学方面:研究了钉螺的形态、钉螺体位的确定、雌雄鉴别;观察和记载了螺卵的形态、大小和产卵场所,幼螺在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及幼螺与成螺的形态差别;提出了钉螺体位的划分意见及划分方法,介绍了室内外雌雄螺的快速鉴别方法,比较了两种鉴别方法的正确率;描述了钉螺的两种交配体位及交配行为。
在钉螺的系统调查工作中,详细了解了调查地的基本情况,精心制定了调查方法,以使调查结果尽可能符合钉螺发生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深草和浅草两个调查区进行,每区沿水线垂直方向连续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为33cm<2>。
结果:所得调查数据基本上能较完整反映当地和长江流域中下游疫区湖北钉螺发生的实际情况;调查反映出在江滩设点调查应考虑江水的涨落对调查对象数量的影响。在所设的深、浅草两调查区内,深草区第一样方查获钉螺成螺数占调查总数的47.97%,第二样方占调查总数的34.10%,第三样方占调查总数的17.94%,整个调查期深草点平均每次查获的钉螺较浅草点高近2.5倍,表明高植被深草区是钉螺的适宜生境。
在钉螺的发育实验中,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产卵量实验,螺卵在不同温度下的孵化实验及幼螺的发育实验。
结果:计算出了钉螺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速率。得出了钉螺在不同温度下的平均产卵量、螺卵在不同温度下的孵化期及孵化率、温度对钉螺卵的孵化期的影响。计算出了螺卵的孵化有效积温为 193.55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0.86℃。钉螺发育的有效积温为K=630.66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位C=17.71℃。此外,根据幼螺发育过程中身体长宽比的变化,结合室内饲养和行为观察以及生殖腺发育程度的大量解剖比较,提出湖北钉螺成、幼螺分界的鉴定指标为螺壳的长宽比大于或等于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