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四地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两岸四地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日益密切,经济和资本的融合程度逐步加深,已提升到制度建设层面。但是,在两岸四地经济和金融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两岸四地经济圈内四种货币共存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两岸四地经济圈四种货币共存,区域内贸易结算和资本流动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从而增加了两岸四地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的成本,降低了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四地汇率制度安排存在差异,增加了汇率波动风险,进而削弱了经济圈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两岸四地四种货币并存现象的主要弊端源自于制度性缺陷、价格信号紊乱和国际游资的冲击,具有内生不稳定性,而这种内生性不稳定将会引起区域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各经济体的发展不均衡,单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能力有限,仅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发达国家的外在援助来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各地区货币当局逐渐认识到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意义。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为两岸四地货币合作创造了新的契机和条件。中国内地政府于2005年实施汇率制度改革,并于2008年之后后,推出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推广境外人民币直接交易以及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实施沪港通及近期人民币加入SDR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同时,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采取了保持币值稳定的应对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信誉度,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信誉基础和经济基础。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研究两岸四地货币合作问题,不仅具有前瞻性,同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人民币国际化为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创造了条件。本文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与两岸四地货币合作问题相结合,通过纳入内生性约束的动态最优决策分析,为两岸四地货币合作模式和路径选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按照此思路,本文针对该问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1)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现状;(2)人民币国际化对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影响;(3)两岸四地经济基本面是否已满足货币合作的条件;(4)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的选择。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统计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与两岸四地货币合作问题结合研究,密切围绕我国的实际国情,注重理论的可解释性,思路对策的合理性,提出了两岸四地货币合作模式与路径。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通过梳理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进程可知,两岸四地处于货币合作的初级层次,即两岸四地货币合作仅仅处于货币合作问题的协商、协调以至共同行动阶段;其次,基于单一标准的最优货币区理论,通过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和财政政策趋同性四个层面变量,本文分析当前两岸四地在各个层面的趋同性和差异性,静态的考察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统计分析得出,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一体化和财政政策趋同性三个层面,两岸四地货币合作成本相对较低,在金融一体化层面,两岸四地货币合作成本相对较高,但是从四个层面发展趋势分析,各经济体在四个层面的趋同性呈现动态趋同态势,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长期成本相对较低。因此,相对于当前两岸四地现实经济基础,两岸四地货币合作发展滞后,两岸四地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二)在前文现实统计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实证研究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经济可行性。一方面,本文研究两岸四地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并对经济波动进行分解,实证研究四类经济冲击对称性问题。经研究得出,两岸四地各经济体在长期内存在共同趋势,在短期内存在共同周期,即其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据此可知,两岸四地经济周期在样本期间具有同步性,符合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础条件;通过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经济冲击对称性,研究得出,两岸四地各经济体在货币冲击方面具有对称性,在外部冲击、供给冲击以及需求冲击方面尚不具有对称性,即两岸四地各经济体的经济冲击尚未具有完全的对称性。因此,两岸四地经济圈暂时不适合构建最优货币区;另一方面,前文将经济冲击对称性标准视为外生给定,依据历史数据检验,判断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尽管该方法有助于明确当前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但是此方法忽视了衡量标准与货币联盟之间的内生性,即若当前国家间的经济相关性与贸易一体化呈正相关关系,则虽然一国在加入最优货币区前不满足加入最优货币区标准,但是其在加入后可促进其满足标准(frankel和rose,1998),降低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基于此,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实证检验了内地与港澳台地区货币合作是否存在内生性。经研究得出,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周期趋同程度会不断提高,存在着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作用机制,三地适宜组建最优货币区,而台湾地区与其他三地不存在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作用机制,当前阶段不适宜组建最优货币区。综上所述,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地区经济基础可以支持进一步加强货币合作,而台湾地区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性,当前进一步加强货币合作的成本较大,两岸四地货币合作应该分阶段、分层次展开。(三)本文在明确了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现状和现实经济基础之上,研究区域货币合作模式。一方面,在对当前区域货币合作模式进行辨析基础上,基于货币网络外部性和转换成本理论,构建简单数理模型,分析不同货币合作模式的福利效应。研究得出,在区域货币合作过程进程中,采用共同货币的福利水平明显要大于流通两种货币的福利水平,因而区域应采取加强货币合作,构建货币联盟,采用共同货币。在共同货币的选择方面,从成本最小化的角度考虑,由于货币存在“惰性”,先使用的货币具有先发优势,即当前处于流通使用的货币较尚未流动使用的货币拥有更大的流通网络,因此以前者作为共同货币较后者即创建新货币具有更高的福利水平,因此货币合作应选择一种现已使用的,且用户众多的货币作为区域货币合作的核心货币;另一方面,尽管人民币当前尚未实现自由兑换,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为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创造了潜在可能性,基于此,本文实证研究了人民币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汇率安排中的动态作用。研究得出,人民币对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汇率安排中的影响显著,意味着人民币的隐性货币锚职能已经显现,即人民币正逐渐成为两岸四地区域主导货币。因此,尽管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尚无法成为两岸四地官方货币锚,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人民币正逐渐成为区域核心货币,在两岸四地实施人民币主导的货币合作具有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在研究视角方面,关于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现有文献研究主要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对两岸四地实施货币合作的现实经济基础进行分析,判断货币合作的经济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借鉴当前国际成功区域货币合作的实践经验,研究两岸四地货币合作模式及路径的选择,较少关注人民币国际化对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动态影响。然而,货币国际化和区域货币合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为人民币成为主导货币创造了可能,为两岸四地货币合作提供新的契机和条件。本文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与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结合分析,通过纳入内生性约束的动态最优决策分析,研究两岸四地货币合作问题,为两岸四地货币合作模式和路径选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二)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基于现有文献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现有文献一般从一个维度单独分析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经济可行性,降低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在现实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静态经济冲击对称性和动态内生性两个维度,综合判断两岸四地货币合作的经济可行性,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第二,在两岸四地经济圈的经济基本面因素分析方面,本文采用经济周期同步性与经济冲击对称性两个核心指标,分析两岸四地经济圈的经济基本面因素;第三,本文将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相结合,动态分析人民币货币区构建可行性,丰富了当前研究内容。(三)在研究方法方面,考虑到制度变迁在两岸四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两岸四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结构性变化。传统的固定参数模型的参数的估计值仅仅反应了研究样本期间的平均水平,不能反映动态变化,因此无法反映此类经济结构的时变效应,时变参数研究方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说服力。因此,本文选择具备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实证研究两岸四地人民币货币区构建的可行性,在研究方法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