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淋巴回流受阻和腋静脉狭窄两方面探讨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病机制,评价肢体循环驱动治疗仪治疗上肢水肿的疗效,并以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探讨发病机制和评估治疗效果,以期指导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综合治疗。 方法:48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行双侧腋静脉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了解腋静脉口径及血流情况。根据患侧上肢水肿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组,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分别以不同压力和时间的治疗方案进行肢体循环驱动治疗仪治疗,治疗前已随机抽选15人在治疗前后分别行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观察淋巴流量的变化。 结果:48例患者中有9例患侧腋静脉狭窄(患侧腋静脉直径较健侧腋静脉直径减少50%以上),同时血流速度降低,发病率为18.75%(轻度水肿1例,中度水肿6例,重度水肿2例),腋静脉狭窄组水肿程度明显高于腋静脉正常组(P<0.05)。轻度和中度水肿组治疗后患侧肢体周径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肢体水肿程度明显减轻,经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患侧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肢体淋巴流量较治疗前增加,总有效率为87.5%。但对于4例重度水肿患者仅1例有效。结论: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主要是由于腋窝淋巴结清扫所致的上肢淋巴回流障碍造成,另外,手术创伤和术后腋窝瘫痕造成的腋静脉明显狭窄,成为上肢水肿发生和发展的促进因素。肢体循环驱动治疗仪对于轻度—中度水肿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是一种经济、简便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适合临床推广。这种治疗的实质是既促进了患侧上肢淋巴回流,又增加了其静脉回流。对于重度水肿的肢体循环驱动治疗仪治疗,其治疗效果不理想,还需探索其他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