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项目,是一国在一定时期经常发生的对外经济交易活动。与资本项目不同,经常项目对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直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项目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宏观经济管理对象。
一、主要内容及观点第一章首先介绍国际收支的基本框架和经常项目的具体内容。指出国际收支的概念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早期的国际收支即指贸易收支,而贸易收支则是经常项目的最主要内容。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内容描述了国际收支的构成、经常项目的组成部分以及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关系。之后着重对主要的国际收支和经常项目理论进行了评析。涉及经常项目的理论主要有:早期对贸易收支的论述和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理论,以及现代经常项目调节理论,包括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经常项目的跨时分析理论。本章最后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发展状况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第二章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经常项目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在第一节首先运用国民收入恒等式,从理论上揭示了经常项目在开放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原因。分析了经常项目与储蓄投资以及政府预算的关系,指出我国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有较高的储蓄率。对我国1985年以来的对外贸易乘数进行计算,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乘数变化的原因。第二节主要探讨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围绕对外贸易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命题的争论展开了讨论,认为无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侍女,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的增长给我国带来的利益是不争的事实。本章最后分别探讨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净出口、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外汇储备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其主要来源之一是经常项目的顺差。第三章从外汇储备的来源出发,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经常项目及其各子项目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一国的外汇储备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这是因为外汇储备的获得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代价。因此本章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指标分析方法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最优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即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水平己超出了最优水平的区间范围,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日益增大,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加大了难度,也增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之后提出由于我国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超常规增长,应改变过去的奖出限入的管理政策,对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及储备的币种结构实施均衡管理。
长期以来,对外贸易与汇率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四章在对与经常项目密切相关的汇率决定和调节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换汇成本理论和新国际收支论进行阐述后,对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与经常项目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强调人民币汇率从性质上讲属于贸易汇率,即服务于外贸的发展。在本章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研究了对外贸易与人民币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的关系。分析指出,人民币名义汇率下调能够改善贸易收支,扩大出口,抑制进口,但作用有限。同时认为,与名义汇率相比,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更能客观、充分反映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变化。相对人民币名义汇率,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对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较大。在本章的第四节,运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与资本流动三者间政策目标的冲突与搭配理论,着重分析了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冲突和协调的实践,并对完善我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提出了建议。
本章的第五节试图探讨在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在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和人民币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后,人民币汇率政策应如何选择,并对我国新的汇率机制改革进行了评析。首先分析发展中国家选择固定汇率制度或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然后主要论述了盯住汇率制的内在缺陷,以及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盯住汇率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本节进而对我国新的汇率机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新旧汇率机制进行了比较,认为新的汇率机制的市场供求基础更趋完善和合理、汇率灵活性和稳定性增强以及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同时指出我国新的汇率机制由于内在的相互冲突,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议。本节最后探讨了我国在不同阶段的汇率政策选择,在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应建立汇率目标区,并对如何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和波动幅度的大小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在资本项目实现可兑换后应选择浮动汇率制。
第五章以1996年12月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实现可兑换为背景,阐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涵义和人民币实现经常项下可兑换的进程。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流动的特点,指出我国资本流动的结构变化实际上是由我国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顺序所决定的。同时对我国的资本外逃和资本内流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资本外逃和资本内流的成因、渠道。最后利用利息平价原理分析了我国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后,资本管制的效用已大大降低,指出人民币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的完全可兑换。
二、主要创新和贡献(一)在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本文不仅从数量上分析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方式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净出口、外贸依存度、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等多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在研究我国外汇储备水平是否适度时,综合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指标分析方法确定最优储备水平目标范围的上下限。指标分析从外汇储备能够满足基本对外支付的角度确定储备最优水平的下限,成本收益分析则从外汇储备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确定储备最优水平目标范围的上限,即储备的增加在满足经济增长需要的同时又不致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和产生通货膨胀压力。按照此标准对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水平上限和下限进行判断,可以初步认为,2002年我国储备水平仍在外汇储备最优水平的目标范围之内,但2003年和2004年我国储备已超过了外汇储备最优水平目标范围的上限,已影响到我国的宏观经济目标,即内外均衡的实现。
(三)在分析人民币汇率政策时,本文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分析指出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有三个主要缺陷:汇率盯住制可能加剧与其他货币的汇率波幅;货币霸权的问题——盯住一个主权国家货币的汇率制度不可能长久;汇率盯住谁的问题。同时本文对新的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指出新的汇率机制在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和“参考货币篮子”两种调节手段相比,以谁为主,谁为辅;二是央行如何参考一蓝子货币进行调节;三是央行干预的程度如何。并认为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应该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外汇供求的市场化程度和加强外汇市场建设等方面入手。
(四)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外逃与资本内流情况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尽管我国于1996年实行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一直对资本项目实施严格管制,但实际上我国资本管制的难度在不断加大,资本管理的有效程度已经大大降低。
此外,笔者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当然这些尝试和努力都还比较初浅,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