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的步行适宜性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出行方式。通过步行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和细致的与外界环境或是他人进行接触和交流。城市在形成之初就是为步行者准备的,但是随着汽车的出现并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城市整体的步行性正在逐步丧失。  本文将城市的街道空间作为研究的客体,把街道空间适于步行活动的特征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研究了街道空间中步行者的行为特征及感官、心理需求,探讨街道空间应具备何种特征才能适于人们的步行生活,而后将这些特征归纳为街道适宜步行的基础条件和提升条件。所谓基础条件,指的是街道空间只有在具备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基础上,才会成为人们乐于步行的场所,从而保持街道的健康状态,维持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媒介的良性运转。所谓提升条件,指的是街道空间的某些锦上添花的品质,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使人流连忘返的城市街道的特质,这些特质包括富有活力、有特色的空间感、街道底层界面的变化性与通透性以及悦目的街道景观。在本文的最后,对于城市街道空间适宜步行的特性进行总结,对未来城市街道的设计进行展望。  本文着力于归纳总结前人对于街道的步行适宜性研究,并通过理论的推导和实地的调研探求影响街道步行适宜性的因素,挖掘影响步行的各种城市要素中的内在关联性,完善并推进国内此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和建筑与环境、城市矛盾的日益激化,建筑与基地之间的关系逐渐被越来越多建筑师重新关注,成为建筑师们进行创作探索的新视角。基地不再只是作为建筑的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大规模改造方式已经受到批判,探究新的改造方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可持续的道路的必然。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建筑师、城市学家马拉勒斯以巴
近年来,我国的档案工作理念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一变化引起了档案建筑设计理念的相应改变。面对这一变化,档案馆应采用何种应对策略,如何在其功能空间发生改变的同时满足其更高
日渐污染的环境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威胁已成为世界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由此引发的土地资源减少与工业飞速发展增加的土地资源需求成为了难以协调的矛盾。但是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院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再仅仅希望医院能够提供医疗救助功能,还希望医院为就诊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满足就诊者身心全方位的要求。就诊者本着对医院
2011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比重由13.3%增加到16.0%。同时,老龄化进程与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相伴随,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老年福利设施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城市原有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城市地铁站点的建设为契机的地下公共空间大规模开发成
当代历史文化保护实践中,那些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都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比如北京故宫。然而,对于一类具有一定数量的物质遗存、尚有可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的城镇地区,由于其物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现代城市文明让人们享受到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乐趣。然而,还有一部分障碍人群,在城市中步履维艰。通过调研发现,带给障碍人群的困扰,主要是由于
近代中国建筑转型过程中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城市营建法规的转型。本文以史料为依据着重梳理了近代以来南京颁布的多项城市营建法规条例,通过法规制定背景、法规内容和对城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