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湖山(4249m)是横断山脉中段保存确切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山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强烈。对于研究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冰川发育与气候和构造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千湖山海拔3500m以上保存着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冰川发育依托海拔4000-4200m的夷平面及其支谷地形。冰川形态类型为小型的冰帽以及由冰帽边缘溢流进入山谷的山谷冰川。应用相对地貌法,光释光(OSL)年代测试,本文确定千湖山地区的冰进系列:末次冰盛期(LGM,22.2±1.9ka BP)、末次冰期中期(MIS3b,37.3±3.7ka BP、45.6±4.3ka BP)、末次冰期早期(MIS4)。千湖山冰川前进规模是MIS3b阶段大于末次冰盛期,主要原因是末次冰期中期(MIS3b)时本区气候相对湿润,而在末次冰盛期(MIS2)时气候条件比较干燥。环境磁学实验通过对比其他东缘山地冰碛物磁化率值,得出冰碛物的磁化率高低主要受岩石岩性的影响,千湖山主要以灰岩为主,频率磁化率和质量磁化率值不高,较以花岗岩为主的老君山低很多,和岩性相类似的石卡雪山相差不大,和贺兰山的差值除受岩性影响外,和后期风化作用也有关。根据冰川平衡线处年降水量与6~8月多年月平均气温的关系,计算得出千湖山现代理论雪线高度为5322±100m。应用冰川末端到山顶高度法(TSAM),考虑构造抬升因素,计算出千湖山末次冰盛期(LGM)、末次冰期中期(MIS3b)和末次冰期早期(MIS4)的雪线高度分别为4003m、3954m和3835m。在总体相似的气候背景下,与横断山其它存在多期次冰川作用的山地相比,千湖山只发育末次冰期的冰川作用,其差异性说明该地区冰川发育主要受山体构造抬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