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型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u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从要素供给的角度来看,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力资本投资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作为资源大省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煤炭、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作为资源丰裕地区,由于依靠资源开发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得内蒙古经济增速一度排名全国前列,增速连续多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过度依赖资源所带来的短期经济繁荣并不能掩盖产业结构不平衡的事实,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严重的资源路径依赖也使地方政府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造成了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杜雪梅,2011;李镇宇、张昭俊,2016;康静,2017)(1)、人力资本投资弱化等问题,进而处于资源丰裕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人力资源困境。长期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逐渐显现,导致内蒙古陷入“资源诅咒”陷阱的可能性增大。内蒙古自治区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逐步实现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效、更具技术含量的方向升级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便是人力资本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作为研究课题,剖析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内在机制,探究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向和路径,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方法论层面,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力资本异质性、行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三个视角展开分析内蒙古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在理论层面,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试图解释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该框架包含三个部分:第一,讨论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一方面,解释了人力资本不足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丰裕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另一方面,解释了产业结构演进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第二,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两个方面分析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制。第三,阐述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将人力资本划分为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以及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异质型人力资本形成路径的“金字塔”模型,分析了健康投资、教育投资、职业培训和迁移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最后,通过构建了一个简化的数理模型来刻画人力资本如何影响产业升级。在特征事实层面,回顾内蒙古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并测算内蒙古人力资本存量。首先,梳理总结内蒙古产业发展的现状。介绍内蒙古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条件、矿产资源分布以及区域重要产业的分布情况。简要梳理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将整个时间序列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初始积累期(1947—1978)、平稳发展期(1979—1990)、加速发展期(1991—2000)、飞速发展期(2001—2010)和调整转型期(2011年至今),按照标志性历史事件、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特征、主导产业变迁几个方面介绍了几个时期内蒙古产业发展的演化过程。通过构建产业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刻画内蒙古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并进一步验证了内蒙古自2010年以后进入调整转型期。其次,测算内蒙古人力资本存量并分析变化趋势。基于Mincer(1974)、Psacharopoulos et al.(2004)的思路构建了人力资本存量测度体系,并从总量、区域异质性、行业异质性、人力资本异质性三个视角展开讨论。并且,为了更好地反映人力资本结构在区域层面的均衡性,引入“人力资本基尼系数”(Human Capital Gini Coefficient)的概念分析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最后,总结内蒙古人力资本存量和产业发展的特征事实来描述内蒙古的发展现状。在实证层面,主要运用回归分析法和耦合分析法,基于人力资本异质性、地区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三个视角检验了人力资本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其中,通过回归分析法检验了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法考察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第一,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地区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这说明人力资本能够显著地促进地区产业升级。人力资本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视角的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边际贡献尤由高到低分别为创新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一般型人力资本,蒙西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的促进作用要比蒙东地区更大。另外,本文发现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增加不利于地区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阻碍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进程。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利于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流动,进而不利于地区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阻碍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进程。第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两系统间的耦合度以2007年为分界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这说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的需求逐渐增加,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供给难以有效满足,尤其是创新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不足,导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分行业耦合度结果表明,2004—2015年农林牧渔及相关产业、资源型产业、装备制造业的耦合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度略有上升。更进一步,细分行业的关联系数矩阵结果表明,资源型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部分行业存在技能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不足的现象。另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出现创新型人力资本不足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内蒙古当前科学研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判断,内蒙古当前产业发展缺乏人力资本的有效支撑,尤其是技能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不足导致产业升级陷入瓶颈。在机制层面,基于本文的分析框架分析内蒙古产业升级缺乏人力资本供给的内在机制。第一,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分析了内蒙古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基于人力资本投资“金字塔”模型,发现政府人力资本投资方向和区域性存在不平衡现象。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重视健康投资,缺乏对教育、培训和迁移的方面的投资;蒙西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明显优于蒙东地区。第二,从产品市场视角分析了具体机制及内蒙古的现状与问题。发现收入分配失衡导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并未保持一致。一方面,相对收入降低抑制消费结构的优化,传导至产品市场会阻碍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相对收入降低也影响了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与结构,使得消费者更偏好于医疗支出,降低了教育投资的意愿。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技能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积累。第三,从技术进步视角分析了具体机制及内蒙古的代表性产业的现状与问题。其中,农牧业由于尚未建立起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导致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业低端化与产业链较短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以及现有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不足阻碍产业价值链攀升。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瓶颈导致价值链低端锁定陷阱,并且资源型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挤出效应反向抑制产业升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由于研发投入不足、现有人力资本结构与知识转化体系的不完善限制了技术选择路径,导致装备制造业难以形成以创新驱动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良性循环。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偏向传统产业,高新技术行业缺乏人力资本支撑,且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阻碍了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向上游价值链攀升。最后,基于当前内蒙古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身份犯共同犯罪问题的探讨在我国学界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虽然内部观点争议很多,但大部分都采用了将身份犯划分为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的研究起点,其中真正身份犯中的身份被理解为定罪身份,不真正身份犯中的身份被理解为量刑身份。这种划分方式虽然简洁明了,但主要是根据刑法立法对身份犯的规定形式进行的划分,由于没有深入身份犯的实质内涵,容易导致理论上的混乱,这种混乱不仅表现为共同犯罪理论在身份犯问题上出现的困
学位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产业的高速发展。2019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约占GDP总量的93%。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双峰并举,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产业也更加倾向于在沿海及大中城市集聚和倾斜。那么,被称之为“城市病”之一的住房价格高涨是否与城市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加深密切相关就成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住房连接投资与消费、实体与金融,
学位
以镀银铝粉为导电填料制备成室温硫化高导电有机硅密封剂;研究了密封剂的导电性能与形变的关系:在一定的导电填料填料加入量范围内,密封剂的导电性能随着拉伸形变和通电时间而改变。
学位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业态,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在这股浪潮之下,传统金融行业开始逐渐向互联网金融演变,这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组织形式和业务范围来看,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的金融行业,现有的相关监管措施和手段难以对其进行全面覆盖,“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发展亟需国家有关政策的明确指引。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不少犯罪嫌疑人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实施相关犯罪活动,金融类传销
明中期以后随着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日趋繁盛,朝廷对苗族管控的加强,围绕林木贸易而展开的契约文书也应运而生。经过近500年的长期积累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清水江文书原始文献、民间库存。经过认真查阅、比对和系统整理,发现清水江文书不仅局限于林木贸易,其中还包含了许多涉及婚姻家庭内容的文书,记载详实可靠。清水江流域苗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可以从具体的个人和家庭的案例中得以窥见。清水江婚姻家庭文书使苗族婚姻家庭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