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下传感器网络作为人们获取海洋数据的平台,在民用与军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水下定位同步技术,作为获得传感器位置以及时钟信息的手段,在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下传感器网络作为人们获取海洋数据的平台,在民用与军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水下定位同步技术,作为获得传感器位置以及时钟信息的手段,在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然而,水下定位同步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水下定位多依托于声信号通过测距,测角的方式实现。我们在本论文中考虑以测距的方式进行定位。测距通常以时钟同步为前提。而时钟同步又与目标位置息息相关,定位与同步相互耦合,无法单一地考虑仅解决其中一者。另外,由于水下的复杂环境,造成了如锚节点位置观测,时延测量等过程存在噪声。同时也存在信号接收失败等可能结果。这些因素无一例外都会对最终的定位结果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设计合理的时钟同步与定位算法,实现目标的准确定位,并合理设计定位系统参数,提高成功定位的概率,一直是水下定位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时钟同步与定位的耦合关系,使用联合时钟同步与定位模型求解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定位同步问题。在定位过程中,采用一个移动锚节点,广播自己的位置与时钟信息,通过对信号的传输时间的测量实现定位。考虑到锚节点的位置观测噪声,本文采用期望最大算法求解这一模型,并使用最小二乘算法,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广义总体最小二乘算法进行模型的求解效果对比。通过仿真分析,所使用的期望最大算法效果最优。另外,考虑到水下通信具有丢包、信号碰撞等特点,从空间域和时间域上对机会式定位进行定义。并设计合理的锚节点工作模式以提高定位的成功率。考虑到水下声信号传输具有长时延的特点,对当前的锚节点工作模式进行信号防碰撞机制设计。考虑到水下定位的能耗,为延长传感器节点的工作寿命,设计传感器节点工作于(q,p)占空比的模式下,并且通过机会式定位的概率仿真,为这一参数设计提供依据。最后,我们基于实验室目前已有的实物平台,设计了定位实验,以及相应的定位算法以备进行下一步的实验验证。同时,我们也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由此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9月提出了“课堂革命”。课堂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两者最直接的交往方式主要以课堂互动的形式呈现。课堂师生互动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一理念的提出,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各种教学模式争相出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这里脱颖而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类教学,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围绕任务情境展开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该法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学习动机理论等理论为支撑,旨在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实现知识框架的重构。该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重构。有关于
松北地区深处蕴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其中主力勘探区就是徐家围子断陷。断陷中部沙河子组烃源岩之上的营城组地层集中了大部分天然气气藏。随着勘探力度的不断加大,逐渐发现
鲁克沁稠油油田主体采用掺稀油开采,随着油田开发不断深入,油田稠油物性、混油物性、整体掺稀比例、含水量等开发参数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原油集输处理工艺产生一定的影响。需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具有复杂动力学特性的混沌和超混沌系统的研究愈发重视。时延混沌系统相比于无时延的普通混沌系统,动力学行为更加丰富。因此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研究时延混
杂环化合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许多天然杂环化合物在动、植物体内都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例如,植物中的叶绿素、动物血液中的血红素以及中草药的药
本文利用Lie对称法及Lie-B(?)cklund变换法分别研究1+1维WGC方程和Volterra格方程的对称性,获得了这两个方程的Lie对称和Lie-B(?)cklund对称.本文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
目的: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究铁死亡(ferroptosis)在麦芽酚铝[aluminum-maltolate,Al(mal)_3]致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铝的神经毒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体内实验部分:将18只健康雄性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SD(sprague dawley)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
本文基于研究区地震解释剖面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断裂构造几何学、构造动力学和运动学研究,利用平衡地质剖面对焦石坝及其川东地区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恢复,并剖析了研究区具
随着机器人面对的作业环境和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日益复杂,多机器人系统因为更好的可扩展性、冗余性、经济性、鲁棒性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多机器人的作业环境是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