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通道SCN5A基因V1951L突变致短QT综合征机制及相关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是一种以心电图中出现显著QT间期缩短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病。SQTS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晕厥,甚至心脏性猝死。SQTS的发生常伴随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突变,虽然目前已明确的突变基因类型有KCNH2、KCNQ1、KCNJ2、CACNA1C、CACNB2B、CACNA2D六种。但上述的基因也只能解释不到25%的SQTS,大部分患者的突变机制仍有待明确。近期有研究显示编码Cl-/HCO3-交换体的SLC4A3基因缺陷可能影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与SQTS相关。本团队也于2012年发现编码SCN5A基因R689H突变致钠通道功能缺陷可能引起心脏兴奋性和电传导速度降低、心室动作电位的缩短,导致QT间期短。本研究发现一名反复晕厥患者,经过严格的诊断为SQTS,基因测序发现存在SCN5A基因V1951L突变,钠通道基因突变是否是导致SQTS的病因还需进一步研究。SCN5A基因编码的Nav1.5蛋白是构成钠通道的重要组成蛋白,其表达数量与功能直接影响钠通道功能。MOG1是在酵母中发现的一种Ran结合蛋白,能在调控核蛋白的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泛参与核质转运,微管装配,核装配等过程。研究显示MOG1能与Nav1.5结合,协助Nav1.5向细胞膜靶向转运,提高Nav1.5在细胞膜上表达。MOG1蛋白在SCN5A基因V1951L突变相关短QT综合征中作用尚不明确,能否发挥拯救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发现一名SQTS患者,排除其他导致短QT间期的获得性原因,对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后,发现患者存在编码钠通道SCN5A基因V1951L突变。本研究将探究患者SQTS与V1951L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其相关机制,并通过共表达MOG1蛋白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筛选,寻找治疗SCN5A基因突变致短QT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式。研究方法:本研究前期发现一名反复晕厥患者,经过严格的诊断为SQTS,基因测序发现存在SCN5A基因V1951L突变。为研究SCN5A基因V1951L突变是否是导致短QT综合征的病因。我们构建了钠通道SCN5A基因V1951L位点突变质粒,转染HEK293细胞,使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Nav1.5蛋白在细胞膜上表达。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Nav1.5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数量和钠通道功能开放、关闭功能。通过共表达MOG1蛋白,探究突变组膜表面Nav1.5蛋白表达和通道功能能否得到拯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灌洗细胞,探究药物对通道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1)临床特征:先证者表现为反复心悸和晕厥,ECG提示QT=380ms,QTc=347 ms,I,a VL,II,III,a VF及V4,V6导联早期复极化改变。其父亲45岁,携带相同基因突变,存在心悸症状,但ECG正常。基因测序结果显示SCN5A基因第5851位核苷酸由G变为T(c.5851G>T),从而导致Navl.5蛋白第1951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变成亮氨酸。(2)在全细胞膜片钳中,与WT组相比,V1951L组Nav1.5峰钠电流密度降低,晚钠电流密度降低。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无明显差异。(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1951L组与WT相比细胞膜表面Nav1.5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共表达MOG1后,WT组和V1951L组细胞膜上Nav1.5蛋白表达仍无明显差异。(4)共表达MOG1后,V1951L组峰钠电流密度和晚钠电流密度增大。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无明显变化。(5)经过入胺碘酮处理后发现,V1951L组晚钠电流密度增大。V1951L突变组稳态激活曲线向右偏移,稳态失活曲线向左偏移。结论:1、V1951L突变基因能降低细胞峰钠电流密度和晚钠电流密度,可能以此缩短QT间期,诱发短QT综合征。2、共表达MOG1能显著提高V1951L突变组峰钠电流密度和晚钠电流密度,对突变致钠通道功能缺陷具有拯救作用,是钠通道相关短QT综合征的潜在治疗方式。3、胺碘酮使V1951L突变组晚钠电流密度增加,对突变致钠通道功能缺陷具有部分拯救作用,并且通过降低钠窗电流电压范围,可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我院收治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出凝血指标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以期早期识别患者死亡危险因素,重视HLH患者的出凝血功能异常,积极控制HLH相关症状,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1例HLH患者,收集患者的疾病特征及随访情况,包括一般资料(姓
背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高血压患者预后息息相关,研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机制对高血压治疗意义重大。既往研究提示叶酸降同型半胱氨酸(Hcy)治疗伴随夜间血压降低,从而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本课题组在前期基于人群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患者中高Hcy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波动显著相关;并且在女性患者中,血管内皮功能越差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降低幅度越小。然而,迄今为止,仍无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
目的: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和肺结核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以及NTM肺病的菌种分布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NTM肺病与肺结核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基础疾病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菌群,对NTM肺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NTM肺病组年龄[(60±15)岁]高于肺结核组年龄[(55±19)岁],两组之间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史、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支气管
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在人类疾病中属于高发病率的疾病之一,自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引入以来,基于导管的技术和辅助药物的治疗发生了重大进展,提高了安全性,改善了PCI术后患者的近期和长期结果。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下降,但预后不良的患者仍较多。而高尿酸血症(SUA)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很常见,但并未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很多研究也表示尿酸并不是心血
目的:本研究观察左右心室电极植入间距离(DD)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患者心脏相关指标变化,旨在探讨DD指导CR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最佳药物治疗并接受DD指导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既往研究中接受常规CRT治疗心衰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分
目的:分析不同BMI OOPD患者的炎症因子、肺功能指标、急性加重次数、皮质醇剂量及OOPD合并症、死亡率及其他临床特征,主要探讨BMI与OOPD患者的联系,分析BMI对OOPD患者病情发生、发展、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医师合理治疗OOPD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参照GOLD2017版OOPD的诊断标准,选取2015.01-2016.01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285例COPD患者。收集纳
目的:通过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观察miR-221-3p在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情况和miR-221-3p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组织表达的细胞类型;诱导HCMEC缺氧,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对HCMEC miR-221-3p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miR-221-3p在心肌缺血时对HCMEC血管新生的调控及机制。方法:1、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心肌梗死急性期组(心肌梗死后12h处死大鼠)和心肌梗
目的: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COVID-19病情重症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19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收治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92例患者,分为非重症组(125例),重症组(67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首发临床症状和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
目的:本文将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The 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及中性粒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eutrophil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ratio,NHR)在不同严重程度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
背景与目的: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the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是一种罕见的心肌病,其特征在于突出的心室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NVM的临床表现多样,但都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心律失常。NV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NVM病因是先天性起源还是后天获得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NVM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不仅起源于受累心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