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隋唐时期外感病的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隋唐将近600多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外感病资料不是汗牛充栋而是屈指可数。 根据当时的气候变迁来看,后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了“小冰期”,气候特别寒冷,且寒冷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这个时期伤寒病(包括触冒伤寒和时气寒疫)在整个外感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后气候转温,温病,时行温疫等病也就相应地多了起来。因此总的来说,这时期外感病诊治范畴既包括伤寒又包括温病、暑病等,只是在不同时期防治重点不一样而已。而两晋南北朝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纷乱的年代,由于天灾人祸,疫疠盛行,从而对疫疠的防治也成为当时外感病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伤寒论》的广泛流传及其作为治疗外感病经典文献地位的确立至少是在唐朝后期,因此晋隋唐时期外感病的指导理论主要是华佗的六部传变及汗吐下理论。王叔和的“可与不可”,孙思邈的伤寒“宜忌”及汗吐下为治外感病之正法的观点都与华佗的外感病理论相近。可以说,华佗的六部传变及汗吐下理论保持了近600多年的指导地位。理论的相对稳定性,使得此时的实践独自成一系统。这样的情况直至金元,继之以医学分家,流派重出,寒温之争的局面。 在治疗上,根据阳证外感病其“热”之表里虚实不同,灵活运用汗吐下法以祛热。此时尤其是对于汗法的运用显得甚为广泛,这是因为外感初起绝大多数以表证或表证兼有里证的形式出现,故孙思邈认为汗法是正法(汗吐下法)中最重要的方法。汗法运用得当,往往能使外感病一汗而瘥,而与此相应粉剂止汗法的运用,又为防止过汗提供了保障。 伤寒与温病初得病时表现不同,该时期医家已经在治疗上加以区别对待。我认为当时并不存在以伤寒方治疗温病的现象。对于温病表里俱热者,一方面用辛温之药发汗以解表热,另一方面用酸苦寒凉之药清里以祛内热,是所谓“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这与后世温病学家以辛凉之药物为主治疗温病初起是不同的。从文献记载看,该时期所治疗的外感病绝大部分是阳证,很少涉及到阴证外感病,但也有一些医家注意到这个问题,对于阴证外感病则予温里药治疗。 医学的最终目标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该时期对外感病尤其是时行疫疠的预防工作做得很出色。既有导引预防,又有药物预防。大量辟疫药的运用,对于具有传染性质的外感病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而大量备急发汗丸散膏丹的预合,又使得在仓促之时或药物不备之地也可以及时治疗以截断病程。 据现代医学观点,一般来说,外感病初起时病原微生物尚在皮肤粘膜层次,若不及时治疗,使病原微生物进入血运,进而随着血运可致器官组织为病,严重
其他文献
阐述了燃烧器的噪声特性、危害及其测量方法及燃烧器中典型的喷气噪声和燃烧噪声。总结归纳了燃烧器噪声常见的控制技术:通过采用结构合理和制造精细的燃烧器来降低噪声;通过
根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基本理念,结合药学高等教育的特点,探讨药学实验教学实验室平台建设的思路,提出了人才建设、制度建设有关的运行措施和办法。
<正>数字扩声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一直是业内人士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用电子元件制造的设备,都有运行不稳定的可能。由分立元件制造的设备中每个半导体元件所完成的
进入 90年代以来 ,广西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较快 ,但规模、结构和发展环境仍有待进一步的扩大和改善。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国与东盟在未来 1 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为广西
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非线性设备的广泛应用,电力系统中的谐波源迅速增加,给电力系统及其用户的安全、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影响,电力系统中的谐波问题已受
温热类温病是临床常见病,是指由不夹湿的温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此类温病具有起病较急,热象显著,易伤阴津,传变较快和易内陷生变等特点。本文在追溯温热、湿热分类源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中,文化与翻译的复杂关联引起了众多关注。本文试图以《庄子》英译为例,揭示翻译在道家文化与文学西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庄
世界无线广播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是电子传媒中历史最长的一种媒介,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从1940年12月30日的延安正式诞生,也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伴随着世界政治形态、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推动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激烈震荡。在职业道德领域,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导致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