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P-Ni/Cu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与强化机理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ove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纳米片(Graphene Nanoplatelet,GNP)由于具有超高强度和优异的导热、导电性等特性,在与铜(Cu)及其合金复合制备的铜基复合材料(Copper Matrix Composites,CMCs)不仅有望能够保持Cu基体的导电性,同时能够实现GNP和Cu的协同强化作用,从而满足电子工业领域对高强高导材料的性能要求。然而,如何促进GNP的分散以及改善GNP与Cu之间的润湿性是目前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成分设计和制备工艺两个方面出发,提出通过添加镍(Ni)以改善GNP与Cu之间润湿性差的问题,利用“湿混”工艺改善GNP的分散性,并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和热挤压制备出性能优异的GNP-Ni/Cu复合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进行表征及致密度、导电性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制粉工艺参数对GNP分散性的影响以及GNP含量和Ni含量对GNP/Cu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添加20 wt.%的无水乙醇,混粉速率为200 rpm、混粉时间为3 h时,由于无水乙醇与GNP之间的范德华力大于GNP片层之间的范德华力,同时磨球的机械剪切力进一步破坏了 GNP片层之间的范德华力,从而使得GNP分散效果良好且其均匀分布于片状Cu粉表面上。当GNP含量为0.2 wt.%时,GNP/Cu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屈服强度和电导率分别为86 HV、199 MPa和93.38%IACS,与纯Cu相比,显微硬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提高21%和34%,而电导率仅下降3.0%。为了改善GNP与Cu之间的润湿性,本文添加了能够提高GNP和Cu界面结合的镍(Ni)元素。当GNP和Ni的含量分别为0.2 wt.%和1.5 wt.%时,GNP-Ni/Cu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匹配,显微硬度、屈服强度和电导率分别为98 HV、222 MPa和42.54%IACS,与纯Cu相比,显微硬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提升了 38%和50%,而电导率降低了 55.8%,与0.2GNP/Cu复合材料相比,显微硬度和屈服强度分别提升了 14.0%和11.6%,电导率降低了 54.4%。以上结果表明Ni的添加能够有效地改善GNP和Cu的界面结合,并且使GNP-Ni/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得到显著提升,但材料的导电性损失较大。为阐明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研究通过SEM、TEM和EBSD等分析方法对试样进行微观组织表征和分析,发现GNP-Ni/Cu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是以GNP和Ni的载荷传递强化、热失配强化、固溶强化、位错强化和晶粒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GNP对GNP-Ni/Cu复合材料的强化作用主要是以载荷传递强化和热失配强化为主,Ni对GNP-Ni/Cu复合材料的强化作用主要是以固溶强化作用为主,本文为制备高强高导的CMCs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
其他文献
X100管线钢具有高的强韧性和良好的焊接性,被广泛用于油气管道建设中。我国已具备生产X100管线钢的能力,但对相匹配的自保护药芯焊丝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研制出一种优质的X100管线钢用自保护药芯焊丝迫在眉睫,且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自保护药芯焊丝渣系理论及微合金强韧化机理,设计出以BaF2为主的低氢低碱性渣系配合Mn-Ni-Mo-Ti合金系的X100管线钢用自保护药芯焊丝。通过正交实验
柔性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聚合物因其独特的压电、热电和铁电性能备受关注,但其介电和压电常数低于无机材料;锆钛酸钡钙((Ba1-xCax)(Ti1-yZry)O3,简称BCTZ)陶瓷具有压电常数高、介电损耗低、相对介电常数大等优点,然而其可塑性、柔性较差,而柔性聚合物基压电复合材料具有以上两者的优点。本文首先制备了BCTZ/P(VDF-TrFE)复合材料,利用XRD、SEM、铁
二氧化钒(VO2)是相变材料中关注度最高的一种,不仅是因为其优异的相转变特性,更重要的是VO2的金属-绝缘体相转变温度(68℃)最接近室温,并且可以通过尺寸控制、掺杂、复合等途径改变其相变温度,在温控包装和防伪包装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构筑VO2复合结构,可以有效提高VO2的光学性能。VO2/SiO2由于其粒径可控、多功能性和高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已被用于制备稳定性高、光
麦秸秆是我国十分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将其用于制备植物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高值化利用方式,而对麦秸秆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探究与改性增强有助于扩大其应用范围,在植物纤维循环与资源化利用、绿色环保及新材料开发等方面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麦秸秆纤维(WSF)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原料,通过熔融共混与立式注塑工艺制备WSF/HDPE复合材料。系统分析了不同目数WSF的纤维形态、化学结构、结
将聚合物与生物质结合形成杂化物或偶联物是有机/有机系统的创新,在传感器、医学和材料科学等方面具有重要前景。聚吡咯因具有较高的电导率、环境稳定性好、易于合成、高热稳定性和无毒性等特点,在诸多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聚吡咯薄膜因缺乏粘附性且脆性大很难将其应用到柔性电子传感器件上。同时,聚吡咯沉淀不太稳定的粘附性阻碍其被更好地利用起来。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将具有类淀粉样组装结构的蛋白质聚集体与聚吡
近年来,微结构表面润湿性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构筑表面微观结构可增强表面润湿性,形成超疏水、超亲水表面,因此,在生活、医药、微生物研究以及微机电系统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但微结构表面的流固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对表面制备的精度及其微结构间的浸润观测手段要求十分严苛,实验条件往往难以准确观测其表面的浸润效应,因此,借助数值计算方法对流体浸润行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格子Boltzmann方法是通过
ZTA(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高铬铸铁复合材料作为大型工况设备中立式磨机、反击式破碎机的磨辊、板锤等耐磨件被广泛应用。由于陶瓷相和金属相的理化性能差异过大,二者润湿性特别差,因此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非常弱,在外力作用下,界面处极易产生裂纹而发生断裂失效。故本文通过向Al2O3及ZrO2陶瓷粉体中掺杂合金元素Ti、Ni,来改善高温下固/液界面的润湿性、结合强度与元素扩散效果,为ZTA陶瓷/高铬铸
孤立波作为一种良好的信息载体,在无损检测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一维颗粒链中的高度非线性孤立波与损伤复合材料板的耦合作用,探究损伤复合材料板的特征参数对回弹孤立波的影响,通过分析孤立波在待测结构表面的反射特性以达到无损检测的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颗粒链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耦合作用:基于Hertz接触定律得到相邻颗粒之间接触力和压缩量的关系,利用经典牛顿定律推导得到了一维均质颗粒链
在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华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各种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因此带来的消防隐患问题也日渐突出。超高层建筑受其建筑特点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后果极其严重。针对超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和灭火难点,本文结合机械臂良好的运动性能,进行了超高层建筑智能灭火救援系统设计,及其数字动画展示研究,以期对超高层建筑的灭火救援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超高层建筑智能灭
本文利用40 μm的AZ91D合金雾化球形粉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s),通过高能球磨、往复挤压和正挤压工艺制备了 xSW-CNTs/AZ91D(x=0wt%、0.5wt%、1.0wt%、1.5wt%)复合材料丝材,研究了 SW-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丝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和摩擦磨损机制。利用该丝材通过电弧增材制造技术(Wire arc additive manu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