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班维尔《框架三部曲》的空间形象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1945—)是闻名世界文坛的爱尔兰作家,他在获得2005年布克奖的采访中讲述,少年时期的美术学习经历是对他的写作非常好的锻炼,“因为它告诉我怎么样以详细而且专注的方式看世界”。正如他所言,绘画艺术的经验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空间特质。本论文以班维尔的《框架三部曲》(《证词》、《幽灵》和《雅典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空间批评、文本细读和主题阐释等研究方法,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具体的空间形象,探究作品依附于空间形象中的主人公如何实现精神救赎、寻找人生意义的主题,并进一步挖掘潜藏于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
  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班维尔及其作品,国内外对班维尔《框架三部曲》研究的基本现状分析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正文部分用三个章节进行阐述:
  第一章主要讨论的是《证词》中三个典型的现实空间形象库格朗吉庄园、墙上画作《戴手套女人的肖像》和监狱。库格朗吉庄园蕴含了主人公弗雷迪与自身家庭以及爱尔兰文化之间的身份决裂问题,这种决裂使他无法与由过去记忆建构的自我形象建立联系。因而弗雷迪就将自我引入由画作《戴手套女人的肖像》所勾连起的想象世界中,以此来消解自我与现实社会的冲突。艺术的想象是弗雷迪认知他人的方式,同时也是弗雷迪无法真切地触及到现实中人的真实存在的根源。在监狱这种对自我侵蚀的环境里,弗雷迪开始了他的精神救赎之路。
  第二章主要讨论的是《幽灵》中弗雷迪通过对画作《金色世界》的想象而建构的超现实空间形象,和其所处的现实空间形象小岛与荒原。一方面,弗雷迪通过对《金色世界》的研究,让自我走进由《金色世界》构建的艺术想象的殿堂之中,并在与画中人物交流的过程中,采用童话叙事模式赋予自己“骑士救美”的角色,从而让自己能够融入人群,重返现实社会。另一方面,在小岛与荒原的现实境遇中,在现实和精神上都处于无家可归状态的弗雷迪,他的自我流放,其目的在于寻找一种近似于荒原那种冷漠且沉默的存在状态,从而卸下由犯罪所带来的罪恶感。当然,这一切对于弗雷迪而言永远也无法解脱。
  第三章主要讨论的是《雅典娜》中两组相互关联的空间形象,即暗室和妓院,疗养院与家。首先,弗雷迪与A之间的交往是在暗室和妓院展开,由暗室到妓院的空间体验变化,彰显了弗雷迪对A想象的失败。其次,弗雷迪对疗养院的抵制表现了弗雷迪对精神家园的渴望。然而,A的悄然离去和柯姬姨妈的逝世,意味着弗雷迪永远也完成不了精神救赎。
  结语部分是在前文解析的基础上,再次对《框架三部曲》中典型的空间形象进行概括和总结,指出班维尔这种借用空间形象来生发意义的创作方式具有其独特性。班维尔借用空间形象来塑造人物,深刻地隐喻了爱尔兰乃至现代社会中人们所普遍遭遇到的生存困境。
其他文献
网络科幻小说与玄幻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因此这两个概念已经无法准确指代这两类小说。由于网络科幻小说与玄幻小说存在诸多共性,且往往相互交融,因此可以用“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这一概念统摄这两类小说。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并不具备成熟的稳定的形态,而是呈现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时空话语。时空话语主要由三种时空组成,即故事时空、叙述时空和言语时空,三种时空之间相互联系,分别指向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
本文重点考察现代文学中的生育书写,着力挖掘作家深藏于文字背后书写态度。自晚清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科技知识不断传入中国,不仅给中国人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让中国人对人体的结构和生命的形成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生育观念也由此发生了转变。“五四”过后,文学作品中有关生育书写的文字逐渐增多。对生育不同的描写方式,实际上展现的是作家的生命观,甚至是人生观。不仅如此,对生育的书写,也体现着作者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学位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 )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诸伯利小镇处处弥漫着荒诞的气息,生活于其中的芸芸众生要么异化为荒诞的“怪人”,要么陷于重重困境中难以突围。其中,主人公黛尔最终逃离家乡,成为了一名作家,是典型的于孤独和反叛中挣脱,去追寻自我和自由的存在主义式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作家黛尔对日常世界的荒诞偶然、小镇人物的异化与困境、
赠序源于古时的诗序、在唐代臻于兴盛。从明代总集和别集中统计到的赠序数量远超唐、宋来看,明代赠序创作数量极其可观,仅明代中期就有一千多篇。但是当今学者却只研究唐、宋时期的赠序,而对明代的赠序较少关注,因此明代赠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由于时代关系,明中期赠序在内容上增加了更多的政治批判。在艺术上,表现出了昂扬向上的风格和雅俗交融的写作笔法。  本文以明中期赠序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文体学的角度入手,探究
学位
先著,清初词人,祖籍四川泸州,后多漂泊在金陵、扬州一带,著述较多,有诗集《之溪老生集》八卷,词集《劝影堂词》三卷,与程洪合著词论《词洁》六卷。在清词中兴的时代背景下,词的创作与发展都迎来了宋代以后的第二大高峰,此时的词坛不仅名家众多,而且词派也异彩纷呈,先著词作既受浙西词派提倡的“醇雅”词风的影响,但又有别于“醇雅”,偏向“清空骚雅”的风格特征。《全清词·顺康卷》收其《劝影堂词》199首,本文以《
学位
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物转向”将器物这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对象带回学界探析的视线范围。器物作为人类社会的必需品,一直以来都不是无意义的客观存在,而是在具体的客观层面和无形的精神层面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日常生活及国家的命运走向,是映射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的符号存在。器物书写承载着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  《新青年》虽旨在引发一场“思想革命”,但器物并未退出杂志的关注视域。杂志中的器物
学位
《湖隐外史》为明末清初的叶绍袁所撰,是叶氏遁隐山林期间撰写的一部关于分湖地区的方志。全书仅一万余字,但内容博杂,包括文人轶事、诗文作品、传奇故事和民生风俗等多方面内容。虽为方志,却更偏向于个人笔记,字字渗透着国破家亡的悲凉与愁郁,可以用存史实、述幽怀来概括。本文将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湖隐外史》的主要内容、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的分析与研究。在文章的结构布局上,采用传统的专书研
学位
饥饿是人类苦难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领域,饥饿经常作为描写对象进入作家的创作视野,成为他们反思苦难起因、形成苦难文化记忆的重要路径和切口。在文学思潮交互杂糅的新时期,八十年代的饥饿书写展现由革命宏大叙事向个人小叙事、由道德仰望到人性本态的转变特征。本文以对比饥饿书写前后期的聚焦点和主题为着眼点,围绕饥饿文学创作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政治运动变革、作家心理转变等方面的变化探析其产
学位
李白以其卓著的诗才不仅在中国诗歌史上获得了不朽的地位,也在东邻韩国的汉诗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至迟十一世纪,李白诗歌就已传入韩半岛。朝鲜王朝时期,李白诗歌在韩国的接受度进一步提升。《浔阳紫极宫感秋作》是这一时期接受度最高的李白诗歌。通过对现存韩国汉籍最为丰富的《韩国文集丛刊》《韩国文集丛刊续》《历代文集丛刊》三部丛刊的检索,梳理出了为数不少的唱和诗作。其中,朝鲜时期文人所作与《浔阳紫极宫感秋作
学位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是20世纪后期德语文学的重要代表,她的创作以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和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展示了当代世界性别政治的深刻问题。她的代表作《钢琴教师》是她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探究她以女性意识审视当前女性处境的绝佳样本。  论文从具体的文本分析切入,聚焦小说主要的人物形象,结合米歇尔·福柯的微观权力论和耶利内克独具特色的书写,去探析生活在以男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