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负载FK506多疏水核心载体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che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角膜疾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角膜移植是恢复视功能最常见的手术方式。全世界需要通过角膜移植进行视力恢复的患者超过1000万。虽然角膜具有免疫豁免特性,移植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和组织,但移植排斥反应仍然是人类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他克莫司(FK506)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广泛用于抑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但是FK506分子量大、高疏水性和容易异构化等特性导致其作为常规滴眼液时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在眼睛局部使用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能够高效负载FK506的眼部给药系统,提高FK506眼部生物利用度,增强抑制角膜移植排斥效果。
  方法:通过聚赖氨酸侧链氨基诱导γ-苄基-L-谷氨酸-N-环内酸酐开环聚合,形成以聚赖氨酸链为骨架,含多条疏水聚谷氨酸苄酯侧链的聚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聚合物分子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聚合物形貌特征。超声辅助下,多疏水侧链聚合物与亲水性的甲氧基聚乙二醇-聚谷氨酸嵌段共聚物(PEG-PGA)通过电荷驱动自组装形成多疏水核心纳米粒(NPs)。应用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NPs分散于水中后的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和检出率,以优化实验参数,选择更稳定、更有利于细胞摄取和组织渗透的NPs配方。CCK-8法检测NPs在体外对成纤维细胞(L929)和角膜上皮细胞(HCE-2)的毒性。体内安全性评价是将NPs溶液以一天三次的频率滴于大鼠眼表,持续25天后,通过裂隙灯和组织学检查评估NPs的眼部毒性。FK506与NPs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多疏水核心载FK506纳米粒(FK506-NPs),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FK506释放规律。通过体外细胞药物摄取、兔眼表药物滞留、离体和在体兔角膜药物渗透实验,评价FK506混悬液、商品化FK506滴眼液和FK506-NPs溶液克服眼表屏障的能力。最后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评估FK506-NPs作为滴眼液使用对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实验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商品化FK506滴眼液组和FK506-NPs组。给药频率为一天三次,持续至观察终点,即移植失败或术后第24天。术后每隔一天利用裂隙灯评估角膜植片状态,至观察终点时处死大鼠取眼球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1H-NMR和SEM的结果均表明已成功制备多疏水核心载体。多疏水核心载体和PEG-PGA自组装的最佳质量比为1∶0.5,此时NPs的粒径为(126.5±7.4)nm,PDI为0.271±0.040,Zeta电位为(-21.79±0.87)mV。NPs的细胞毒性低,眼部生物相容性良好。FK506-NPs载药量高达17%且包封率能够保持79%以上。体外FK506释放曲线显示,NPs对FK506有很强增溶效果,同时FK506-NPs表现出较好的缓释特性。与FK506混悬液和商品化FK506滴眼液相比,FK506-NPs能够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对FK506的摄取、增强FK506的角膜渗透和眼表滞留。在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估中,与生理盐水和商品化FK506滴眼液组相比,FK506-NPs组大鼠角膜排斥反应最轻,角膜植片的存活率最高,植片存活时间最长。
  结论:成功制备的多疏水核心纳米粒尺寸小、生物相容性良好,能够高效负载FK506,兼具FK506增溶和缓释作用,通过增加K506细胞摄取、角膜渗透和眼表滞留,克服眼表屏障,显著提高FK506的眼部生物利用度和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评价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矫正不同度数散光的效果以及眼内散光对其矫正效果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进行TransPRK手术矫正近视散光的患者共157例(
学位
背景及目的:  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因其易于制备,可降解,对正常生物组织的刺激小等优异性能,在医学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如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药物的生产与传送以及植入性材料的开发等。1980年以来,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眼科,逐渐在眼病诊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通过纳米技术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描述眼部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克服眼部药物穿透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的不足等缺陷
背景及目的:  由于滥用抗生素及由此产生的耐药性病原体,细菌耐药性已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做出了许多努力来开发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抗微生物剂。超分子抗菌剂由于其出色的可设计性,高可调性和易于合成而成为抗生素最有希望的替代品。尤其是超分子肽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已经引起了抗菌研究的极大兴趣,因为它们可以模拟天然存在的阴离子脂肽和阳离子抗微生物肽。在结构上,脂肽由阴离子肽(6至7个氨基酸)组
目的:使用配备Angiovue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SD-OCT)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微血管及微结构的变化特征。  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80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4例(22眼)和狼疮患者无视网膜病变(NLR)组32例(58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
学位
研究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神经微血管性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还没有一种治疗方式能完全减轻糖尿病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进展或逆转视网膜损伤。丹参(鼠尾草科),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干根几十年来一直用于治疗心脏、血管和造血系统疾病。DR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氧化应激所诱导的视网膜神经
学位
研究背景: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进行性眼部遗传病,其主要特征是色素上皮以及光感受器功能逐渐退化,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一病变的遗传形式主要有三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及X连锁遗传。其中,X连锁遗传(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XLRP)虽发病率低,但症状最严重,易致盲。现已知在XLRP中最常
目的: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以视杆细胞以及视锥细胞的原发性病变为特征,目前已经发现的致病基因有65个。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被发现,但是视网膜色素变性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并且来自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不同患者的疾病进程往往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异质性和个体差异的原因仍不清楚。虽然多种多样的动物模
目的:  应用正切曲率半径法推算学龄期儿童全方位角膜前表面各区间Q值,通过分析6-11岁、12-17岁年龄段不同屈光度学龄期儿童角膜前表面颞上、鼻上、颞下、鼻下四个区间Q值,探讨其非球面特性及分析非球面特性与年龄组、屈光度、性别、眼别、眼压、眼轴、前房深度相关性,为学龄期儿童Q值引导的个性化RGP甚至OK镜的验配、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学龄期儿童基于Q值的全角膜前表面数字模型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