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沉降对黄海和南海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和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4次现场调查和4次现场船基围隔实验模拟研究了大气沉降对春季黄海和南海浮游植物群落和海洋初级生产力影响。 为了定性了解大气沉降对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研究氮的影响),掌握春季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2005年早春和晚春与2006年春季对其进行了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根据沙尘气溶胶通量和气溶胶中无机氮含量及组成研究结果,从沙尘轨迹图上看,北黄海受沙尘影响较大,浮游植物生物量也较高,初步认为亚洲沙尘可能会对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73种。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一区域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丰度变动和群落结构等特征以及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物种丰富,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主要优势种有扭链角毛藻(Chaetoceros tortissimus)、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纺锤角藻(Ceratium fus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 asteromphal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尖刺伪菱形藻 (Pseudanlyschis pungens)等其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种和广温广布种。春季浮游植物物种有明显的演替,春季早期(3月)以冷温带近岸种为主,到了5月广温广布种占据优势。与历史同期资料比较有增加的趋势。黄海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板块特征,总的分布趋势是3个典型的高值区,分别位于北黄海辽宁近岸至渤海海峡东侧海域,青岛附近海域以及长江口以北大沙渔场海域,该海域氮营养盐较低,可能与浮游植物生长消耗氮营养盐有关。浮游植物的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05×10<4>-2.63×10<5>cells/m<3>,三个月份的调查浮游植物丰度差异比较大,其中2005年3月和2006年4月浮游植物丰度比2005年5月高出3个数量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结果显示:2005年3月和2006年4月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和连续性较好。2005年5月分成的两个集群的群落结构的差异性较大,群落结构连续性较差,站位间群落组分差异较大。总体上来看,2006年4月和2005年3月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高于2005年5月。利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环境因子进行的BIO-ENV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3月黄海海域与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密切相关环境因子主要有盐度,Si/N、氨氮和磷酸盐和硝酸盐等。2005年5月南黄海对浮游植物丰度影响较为密切环境因子是SiO<,3>-Si、NH4-N、N/P和Si/N 2006年4月黄海与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密切相关环境因子有盐度、温度、PO<,4>-P、SiO<,4>-Si、NO<,3>-N和DIN。根据沙尘气溶胶通量研究结果,南海海域与我国近海其他海域(渤海、黄海和东海)及日本海相比,沉降通量最小。南海北部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具有热带开阔海域生物区系特征。经鉴定共有网采浮游植物3门71种。平均细胞丰度为3.07×10<4>eells/m<3>,其中硅藻在物种丰富度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主要优势种有距端根管藻(Rhizosolenia calcar-avis)、薄壁半管藻(Hemiaulus membrnaceus)、密聚角毛藻(Chaetoceros coarctatus)、辐杆藻属(Bacteriastrumsp.)、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和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等热带暖水性和广布性种类。调查区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调查区从陆坡向海盆逐渐减少,高值区分布在陆坡断面上的站位。与历史同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资料相比较总体偏低,但分布趋势相似。南北群落结构差异较大,虽然整个调查海域北部浮游植物丰度较高,但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程度高值区却出现在海盆东部和南部。微微型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是在表层微微型浮游植物高值区出现在海瓮的北部,其中原绿球藻的贡献最大。在25m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调查海域北部和南部。仍然是原绿球藻占优势。在海盆和陆坡交界海域的叶绿素最大值层微微型浮植物存在高值区,真核微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微微型浮游植物垂直分布主要分布在0~100m之间水层中,100m以下逐渐减少,其中又以原绿球藻的数量最多,最大值出现在25m层。 从四次围隔实验可以看出,氮和铁的添加能显著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不同形态的氮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差异,可以引起浮游植物群落粒径结构的变化。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吸收速率大小顺序是:硝酸盐>氨氮>尿素:比较氨氮和硝态氮对浮游植物的促进作用,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氨氮作用明显,尿素对浮游植物也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比氨氮和硝态氮都要慢;浮游植物吸收不同氮营养盐的先后顺序是首先吸收氨氮和尿素,然后才是硝酸盐。氮磷比是16:1左右的营养盐结构较适合浮游植物生长。微量元素铁能够刺激浮游植物的生长,显著提高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能提高浮游植物硝态氮吸收速率,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粒径大小。黄海与南海相比,南海浮游植物的生长对铁的刺激作用更为敏感,这可能是我们选择的南海围隔实验海域是南海深海海盆,海区长期处于缺铁状态,浮游植物生物量也低于黄海,铁的添加作用较为明显。 氮营养盐和铁的加富可以显著提高围隔水体中二甲基硫的浓度,二甲基硫浓度与叶绿素a的浓度显著相关(p<0.01)。海水中的DMS,会释放到大气中,并进而通过改变大气中气溶胶和云的反射速率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围隔实验和室内实验结果显示:添加沙尘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沙尘促进作用与添加量和培养液所用海水有关。沙尘添加量在40 mg/l时,促进作用相当明显。沙尘对培养在用大洋海水配制的培养液中圆海链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比培养在用近岸海水配制培养液中同种藻的促进作用大得多。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沙尘围隔中浮游植物生长率略高于对照围隔,分别为0.12 d<-1>和0.10d<-1>。这可能是由于当时水温较低(10℃左右)和浮游植物生物量也很低造成的。
其他文献
鬼臼毒素类物质因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该类物质的获得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但天然植物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利用植物内生真菌可产生与宿主相同代谢物的特性,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该类物质,为获得鬼臼毒素类原料药物质资源提供了新途径。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有价值菌株的筛选。本研究对已获得的可产生鬼臼类物质菌株Md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以期为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药
本论文中,我们通过应用液体核磁共振和位点特异性自旋标记的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大肠杆菌蛋白YgaP的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硫氰酸酶
Ⅰ型核糖体失活蛋白MAP30,是从苦瓜种子和果实中分离纯化的一种HIV病毒抑制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菌作用。 本文根据已发表的MAP30基因的序列比对结果,采用PCR法从精选白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是中国特有树种,从其体内提取的喜树碱是一种广谱抗癌和抗肿瘤药物,是喜树碱提取的主要工业原料,也是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较为普遍的用材树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病虫害少等特点。本项目采用无性系培育方式与转基因的方式对其进行了筛选和改良,获得经济性状优良的海喜1号与海喜2号2个新品种,本研究通过针对上述2个新品种的高产性状及其品种形态特异性(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观察分析,比较研究了火柴头的多样性生殖方式,其结论如下: (1)火柴头种子有地上大种、地上中种、地上小种和地下大种、地下中种、地下小种6种类型。不同种
翅作为动物发育过程中进化出的新器官,对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空到高空的跨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昆虫是最先拥有翅的无脊椎动物,翅的获得是昆虫迅速成为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与TPO受体Mpl(myeloproliferativeleykemia)结合激活信号通路,促进巨核细胞系分化、增殖。目前,世界上有大量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
本研究从全国15个省采集不同植物根系土壤样品约250份,将土壤溶液80℃水浴10min后用选择性无氮培养基分离,共获得约5000株细菌。利用简并引物对这些菌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27
性别是生命具有初步细胞形态后起源和演化所遇到第一个重大方向问题,从整个生物的系统发育,以遗传方式成为性进化的主线,然而,在少数生物,却选择以环境条件作为性别决定的导
本文对怀地黄的脱毒快繁及其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适宜的脱毒培养方式是切离0.2~0.5mm大小的茎尖,置于MS+6.BA 0.5或MS+KT 0.5培养基上培养,待长成苗后,37℃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