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谱CT平扫对原发性肝癌及肝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tao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能谱CT平扫对原发性肝癌及肝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RevolutionCT对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2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上腹部能谱CT平扫。检查前需禁食6h,检查前15min患者饮用纯净水500~800ml,上机检查前再饮用纯净水200ml左右。被检查者体位为仰卧位,足先进。采用GSI扫描模式。扫描完成后将所获得的数据传至AW4.7工作站利用能谱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需测量原发性肝癌与肝海绵状血管瘤感兴趣区域内40KeV~140KeV间(每隔10个KeV水平下)各单能量水平的平均CT值、能谱曲线的斜率、有效原子序数、脂(水)、水(脂)、血(碘)及碘(血)浓度值。将所获得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在40KeV-140KeV水平下,随着单能量水平的逐渐提高,原发性肝癌组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组平均CT值均处下降趋势。在40KeV~60KeV水平下肝海绵状血管瘤组的各单能量平均CT值均低于原发性肝癌组,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70KeV~100KeV时肝海绵状血管瘤组平均CT值略高于原发性肝癌组,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10KeV~140KeV水平下肝海绵状血管瘤组的各单能量平均CT值均高于原发性肝癌组,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肝海绵状血管瘤组及原发性肝癌组能谱曲线均为下降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组能谱曲线斜率为-0.07±0.25,原发性肝癌组能谱曲线斜率为-0.22±0.51,肝海绵状血管瘤组能谱曲线斜率低于原发性肝癌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肝海绵状血管瘤组有效原子序数为7.63±0.03,原发性肝癌组有效原子序数为7.78±0.05,肝海绵状血管瘤组有效原子序数低于原发性肝癌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肝海绵状血管瘤组水(脂)浓度值(1134.07±28.79)mg/cm3)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癌组(1259.64±55.61)mg/cm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海绵状血管瘤组脂(水)浓度值(-91.68±25.54)mg/cm3)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组(-233.56±31.23)mg/cm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海绵状血管瘤组血(碘)浓度值(1062.74±10.26)mg/cm3)高于原发性肝癌组(1054.03±4.90)mg/cm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海绵状血管瘤组碘(血)浓度值(-0.16±0.03)mg/cm3)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癌组(0.01±0.06)mg/cm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原发性肝癌组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组在40KeV、50KeV水平下对应的平均CT值,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脂(水)浓度值、水(脂)浓度值及碘(血)浓度值这些参数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2、能谱CT平扫可以对原发性肝癌及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鉴别,使诊断由传统的定性上升为定量,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其他文献
报纸
期刊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报纸
目的:  1.探讨CT形态学征象在在直径≤2cm肺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2.探讨CT影像组学模型在在直径≤2cm肺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3.探讨基于CT的形态学征象联合影像组学特征诊断模型在直径≤2cm肺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的206例直径≤2cm的肺实性结节的平扫薄层肺窗CT图像。由两名医师独立进行形态学征象评估,并诊断结节良恶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