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吡啶胺类新型吸附剂分离去除强酸性溶液中典型重金属离子的特性与机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矿、冶炼等涉重行业产生的强酸性重金属废水具有成分杂、盐分高等特点,采用传统化学沉淀法处理此类废水存在药耗量大、二次污染重等不足。此外,湿法冶金行业中强酸性料液的除杂纯化一直是高纯重金属制备的瓶颈难题。由此可见,亟需突破自强酸性溶液(p H<3.0)中直接分离去除典型重金属离子的难题。吸附技术常用于分离去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但大多数吸附剂因所含的羧基、胺基等官能团在强酸性体系中难解离或质子化而吸附容量低、选择性差。因此研发适于强酸性溶液中重金属高效分离去除的新型吸附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多胺聚合物与2-氯甲基吡啶盐酸盐(2-CPD)反应,设计制备了三种甲基吡啶胺类吸附剂,探究其在强酸性条件下对Cu(II)、Ni(II)等典型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技术阐明其吸附主导机制,并评估其纯化富钴液、净化涉重废水的技术可行性。主要创新性工作包括:(1)采用聚丙烯酸甲酯与乙二胺、2-CPD反应,制备了甲基吡啶胺类螯合树脂PMAA-PD。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其对Cu(II)(p H 1.5)、Ni(II)(p H2.0)最大吸附量分别高达1.545和1.535 mmol/g,较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的M4195商业树脂分别提高了7.29%和37.54%。PMAA-PD对Cu(II)-Ni(II)-Co(II)三组分体系中各离子的亲和性顺序为Cu(II)>Ni(II)>Co(II),其中分离因子αCu/Co高达223.7,相比M4195提高了6.02%;而在Ni(II)-Co(II)双组分体系中的分离因子αNi/Co为50.9,相比M4195提高了79.31%。进一步采用动态柱实验验证其除杂纯化效能,通过多级PMAA-PD树脂柱可将强酸性模拟富钴液(p H 2.0,钴纯度约97.00%)的钴纯度提升至99.99%以上。基于XPS和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分析结果,发现PMAA-PD利用其独特的酰胺-单甲基吡啶胺型和酰胺-二甲基吡啶胺型官能团,通过“双质子脱除-强螯合”过程结合Cu(II),通过“单质子脱除-弱螯合”过程结合Ni(II)。常规无机盐可削弱PMAA-PD高正电表面产生的静电排斥,从而促进其对重金属的吸附(100 mmol/L无机盐产生的促进率为7.9%-55.5%)。以20 wt%盐酸对其动态再生,重金属脱附率可达96.86%以上。(2)采用聚丙烯酸甲酯与四乙烯五胺、2-CPD反应,制备了窄孔道甲基吡啶胺类螯合树脂PMAD-PD。因四乙烯五胺分子发生明显交联,该树脂主要含4nm以下的孔。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其对Cu(II)、Ni(II)、Co(II)、Zn(II)、Cd(II)、Fe(II)、Fe(III)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27、1.713、1.176、0.763、1.117、0.755和1.074 mmol/g(其中Cu(II)溶液p H为1.5,其他溶液p H为2.0),表明其具有广谱捕获能力。动态柱实验证实,采用多级PMAD-PD树脂柱可有效去除强酸性模拟废水(p H 2.0)中Cu(II)、Ni(II)、Co(II)、Zn(II)与Cd(II),出水满足《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4-2015)等标准限值。PMAD-PD在强酸性条件下广泛捕获重金属的主导机制仍是“质子脱除-螯合作用”,且由于其孔道窄及四乙烯五胺支链延伸,多基团协同螯合作用更为显著。无机盐同样通过削弱静电排斥而促进PMAD-PD吸附(100 mmol/L无机盐产生的促进率为6.4%-152.1%)。以20 wt%盐酸对其动态再生,重金属脱附率可达94.29%以上。(3)将聚乙烯亚胺与2-CPD反应合成的聚合物掺杂到海藻酸钠(SA)中,制备了甲基吡啶胺类水凝胶PEIPD-SA。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PEIPD-SA在p H 1.0下对Cu(II)、Ni(II)及Co(II)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844、1.312和0.712mmol/g;且在三者分别与Zn(II)或Fe(II)等浓度共存的双组分体系(p H 1.0)中,对三者的归一化选择性系数高达0.857-0.990,表明其具有从废酸中高选择性回收铜/镍/钴的潜力。XPS分析结果证实,PEIPD-SA的胺基氮及吡啶氮共同参与的螯合作用是主导机制。此外,高浓度无机盐(100-500 m M)对PEIPD-SA吸附Cu(II)、Ni(II)及Co(II)的效果未产生显著抑制。四次静态循环再生后,PEIPD-SA对Cu(II)、Ni(II)的吸附量未有明显变化,但对Co(II)的吸附量有所降低。综上,本论文自主设计制备的甲基吡啶胺类吸附剂具有高效、适强酸、抗高盐、可再生等优势,在富钴液除杂纯化、废水深度净化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自发现以来,石墨烯便凭借其优异的理化性质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已被应用于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石墨烯类纳米材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崭露头角。例如,石墨烯可作为植物传感器、基因载体等用于监测植物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提升植物光合作用等。然而,由于缺乏对石墨烯在复杂生物体内的有效定量手段,目前关于石墨烯在植物组织的积累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导致石墨烯对组织中的细胞和细胞器功能
学位
近地面臭氧由于其较强的氧化性,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当前有关臭氧胁迫对农作物生产影响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方法学和数据方面的限制,在进行历史臭氧减产效应评估时空间尺度不够精细,时间趋势分析不足,在探究未来粮食生产安全影响时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的复杂交互机制考虑不够充分。因此,本研究以提高臭氧对区域农作物产量损失评估的精准性,探究时空变化趋势目标,以期为区域臭氧污染管控与农业生产
学位
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SAs)作为一种抗菌药物,在人类医疗、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领域普遍应用,养殖场污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经常有高浓度SAs检出。人工湿地作为环境友好且高效低廉的生态处理技术,可实现污废水中SAs的有效去除。已有的研究大多仅关注SAs在人工湿地中的消散,忽视了SAs的降解转化过程以及对湿地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的影响,因而SAs的环境风险尚不知晓。因此,深入探究湿地沉
学位
秸秆还田是一项广泛应用的农艺措施,可增加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然而近期研究揭示,秸秆还田可促进汞污染稻田土壤中的无机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且由于水稻对甲基汞的吸收远大于无机汞,导致秸秆还田后稻米甲基汞浓度显著增加。稻米是我国居民的主食,稻米甲基汞已经成为我国内陆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来源,其占比可达96%。水稻体内的甲基汞主要来源于稻田土壤,因此探究秸秆还田引起的甲基汞风险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位
生物膜法具有有机负荷高、污染物去除率高、污泥产量低和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是污水处理提标提负荷改造的主流工艺技术。生物膜在填料表面的形成及调控是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的关键瓶颈,其科学问题是对生物膜形成关键节点的精准识别。然而,长期以来,受实验条件及分析方法限制,学界对于污水处理生物膜这一功能性聚集体的微观形成过程的研究较少,亟待突破。本研究以污水二级处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有机填料)和深度处理反
学位
电芬顿技术能通过两电子氧还原反应(2e-ORR)原位产生H2O2,并在Fe(II)催化作用下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OH,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分解。传统电芬顿技术需要在酸性条件下(2.5<p H<3.5)进行,且通过阴极产生的H2O2产量及利用率有待提升。本论文利用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气凝胶作为阴极,并优选四聚磷酸钠(4-TPP)作为电解质,创新发展增强型流通式电芬顿技术,用于高效去除水中典
学位
近年来,新型纳米材料和纳米通道精细加工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纳米流体学的研究。而碳纳米管作为一维本征纳米通道,可为纳米流体研究提供便捷的平台。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其内孔限域中的水分子体现出了特异的流动性质,孔内水分子输运速率比在同等管径的普通孔道中提高3~5个数量级,以此制备的滤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对于其机理的研究,目前仍主要是通过分子模拟的手段,而有限的实验研究缺乏原位的表征手段。为了进一
学位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可穿戴电子传感器件和系统正在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无缝集成到我们的身边。为了推进其集成与商业化,柔性印刷电子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印刷柔性电子是将导电材料按一定的图案印刷至柔性衬底上,形成图案化的导电电路或导电电极。柔性印刷电子具有制造成本低、制作快速、可大规模制造、与柔性系统兼容性高和相对容易集成等优点,它们的共形性质和大面积制备满足新兴应用在各种领域中所规定苛刻的机械和结构的要求
学位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风量、低浓度VOCs气体治理是大气污染控制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吸附浓缩后再采用其它方法进行处理(如催化燃烧、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再生),被认为是处理低浓度VOCs的经济、有效方法。微孔分子筛对多种VOCs有一定吸附能力,但分子筛的亲水性抑制了其对湿气体中VOCs的吸附效果。通过在亲水内核的外表面包裹一层疏水性的外壳构建核@壳复合材料,可增强对湿气体中低浓度VOCs的吸附。本文选取具
学位
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含有的药物类微污染物(Pharmaceuticals,PhACs)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卡马西平、红霉素、阿替洛尔、氯贝酸是水环境中广泛检出的新兴污染物。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大部分PhACs,需要采用深度处理技术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PhACs。UV/H2O2是最常用的深度处理技术之一。然而由于HO·的非选择性,UV/H2O2降解Ph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