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断裂“报格”:北方小型报先驱《实报》与报人管翼贤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un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鸦片战争爆发至新中国成立的一百余年时间里,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同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建设统一国家、反帝反殖民的斗争紧密相联。报纸的独立精神与品格,即“报格”,便主要体现在报纸是否敢于为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发出声音与进行抗争上。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政论本位而为新闻本位,由津贴本位而为营业本位”的“营业化转型”作为平、津报界为实现“报格”独立和言论自由的一种途径,成为北方报业改革思潮的主流,小型报在这一风潮中应运而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半殖民主义语境下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等领域的碎片化分布特征,不仅在报纸的报道和言论上有着或明或暗的体现,也对报业的经营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营业本位”报纸的“报格”抉择提出了考验。由此可见,北方小型报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现象。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通过细致深入的个案研究,对北方小型报诞生的原因、条件、特征与局限进行唯物辩证的考察,从而尝试把握内嵌于中国近代史脉络中的新闻事业的阶段性特征。  本研究以北方小型报先驱《实报》及其创办人管翼贤的新闻理念、新闻活动为考察对象,以《实报》现存1928年至1944年的报纸原件和《实报半月刊》现存1935年至1937年的杂志原件为主要研究材料,参考大量中、日文档案文献和中外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实报》自创刊到停刊16年的发展历程和办报特征进行完整和细致的考察。  第一章至第七章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实报》及其创办人管翼贤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新闻实践和经营实践进行了具体考察。上述各章的考察,一方面旨在揭示该报自创刊以来在各个方面呈现出的“营业本位”的性格特征,一方面试图归纳该报在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报格”的断裂表现,即该报在自我标榜与具体实践之间的矛盾;同时关注该报与平津报界、时局变动之间的关系,力图从特殊性之中发现普遍性,由点及面地把握当时整个华北新闻界,乃至以资产阶级民营报刊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阶段性特征。  本研究期待实现以下三方面的创新:第一,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能够为中国新闻史论研究增添一个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弥补现有对小型报研究的不足。第二,相关历史背景和问题的梳理,能够为思考当下报业发展的一些问题,提供地理上之横向比对与时间上之纵向比较的参照系。第三,期望能够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与学术角度,为新闻史研究的深入与深化提供一个理论探索方向,促进新闻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对话。
其他文献
基于对东方阴性美的期待和对中国发展壮大的恐惧,美国媒体试图通过角度的不同和有策略的取舍,对中国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女性化塑造,淡化男性阳刚、有威胁性的特征,突出女性柔
以Facebook为代表的实名SNS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模拟或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打破了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人人网(校内网)是中国模仿Facebook最成功的S
微博,在进入我国短短5年的时间里,传递的信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也已经发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带来了传播模式、传播生态的巨大改变。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中心化”
期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大众传播逐渐摆脱了刻板、僵硬的公众印象,表现出平民化的发展态势。大众传播开始将触角伸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以贴近群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改造工程中,由于建筑物经多年沉降和当年施工技术水平限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构偏差较大,并且往往是边使用边施工,外墙饰面石材施工比新建工程情况复杂,施工难度较大
针对架桥机钢结构在工厂内无法整体试装的现状,依据理论分析,提出分步拼装方案,并预先考虑架桥机钢结构工地安装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步拼装过程对关键构件、关键工序加以控
我单位承建的华能培训楼工程,由于使用功能的改变,原结构梁已不能承受新的荷载,需提高原结构的承载能力,我们采用了JGN结构胶粘钢加固技术.现将其使用方法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