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自然人群碳酸饮料摄入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尿酸血症是机体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水平持续升高。高尿酸血症可引起痛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疾病。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向以肉类、海鲜、乳制品等富含嘌呤的食物为主模式转变,高尿酸血症已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的人类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群健康。高尿酸血症与饮食关联密切,含糖饮料就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新的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碳酸饮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了二氧化碳的一种饮料,是目前中国消费量最高的一种含糖饮料。目前有关碳酸饮料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东北区域人群中,了解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并评估碳酸饮料与高尿酸血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研究方法:我们的研究是一项横断面研究。使用问卷收集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并对问卷进行严格的审核,以确保信息准确;我们在研究对象填写问卷的当天,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学检查,获得体格和血液学结果。在分析前,我们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对人群进行筛选,最终无血液结果(无血尿酸、空腹血糖、血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结果)、无体格检查结果(无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测量数据)、能量摄入过高或过低、基本信息缺失的研究对象被排除。使用方差分析进行高尿酸血症组和非高尿酸血症组之间和碳酸饮料摄入频率各组之间的连续变量分析;使用χ~2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比较。碳酸饮料和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联分析使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615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62岁。研究对象中患高尿酸血症人数为2351人,即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6.1%。其中,男性研究对象4863名(患高尿酸血症1216人,患病率为25.01%),女性研究对象9752名(患高尿酸血症1135人,患病率为11.64%)。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全人群中,经过调整性别、年龄、BMI等混杂因素后,碳酸饮料与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相关(模型3:<1次/周VS几乎不喝:OR=1.275,95%CI=1.116-1.454;≥1次/周VS几乎不喝:OR=1.877,95%CI=1.578-2.229),且关联存在线性趋势(P趋势<0.001)。经性别分层分析后,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碳酸饮料仍能导致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增高(模型3:男性:<1次/周VS几乎不喝:OR=1.222,95%CI=1.012-1.473;≥1次/周VS几乎不喝:OR=1.637,95%CI=1.313-2.038;女性:<1次/周VS几乎不喝:OR=1.331,95%CI=1.096-1.608;≥1次/周VS几乎不喝:OR=1.853,95%CI=1.358-2.496),且存在线性趋势(P趋势<0.001)。但是,在按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后,研究发现,在50-60岁人群中,碳酸饮料与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无关。按民族分层结果显示,在汉族人群中,仅摄入碳酸饮料频次≥1次/周与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相关(模型3:OR=1.813,95%CI=1.465-2.238),且均具有线性趋势(P趋势<0.001)。在其他民族人群中,与几乎不喝碳酸饮料的人相比,碳酸饮料摄入≥1次/周或<1次/周的人均更易患高尿酸血症(模型3:<1次/周VS几乎不喝:OR=1.523,95%CI=1.212-1.904;≥1次/周VS几乎不喝:OR=1.909,95%CI=1.403-2.579),同样具有线性趋势(P趋势<0.001)。BMI≥24千克/米~2的人群中,无论是否调整混杂因素,碳酸饮料摄入频次均与高尿酸血症相关(模型3:<1次/周VS几乎不喝:OR=1.307,95%CI=1.123-1.519;≥1次/周VS几乎不喝:OR=1.748,95%CI=1.426-2.138)。但是,在BMI<24千克/米~2的人群中,仅发现碳酸饮料摄入频次≥1次/周可引起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升高(模型3:OR=2.228,95%CI=1.607-3.063),且2组人群相关均具有线性趋势(P趋势<0.001)。结论:在东北部分地区自然人群中,碳酸饮料摄入可增加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且随着摄入频次增加患病风险也随之升高。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量测定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和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的房角及睫状体相关参数,比较这些眼前节生物学参数在APACG和CPACG患者间的差异,了解两种不同临床表现型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结构的不同及其与发病方式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共选取研究对象56眼,包括APACG组23眼和CPACG组33眼。调取每个患者采集的较为清晰的UBM图像,用
目的: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增加了机体对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敏感性。肝功能的异常与FGR子代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过氧化物酶体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在脂肪酸氧化、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和抗炎中起着
目的:YG-18是基于磺酰胺查尔酮结构的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经体外实验已证实其活性。为了了解YG-18在生物体内的降糖活性、潜在结合模式、急性毒性和药代动力学过程,本文以YG-18作为研究对象,探索YG-18在小鼠体内的降糖作用及潜在作用靶点,评价其安全性;并对YG-18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和排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方法:1.降糖作用、潜在结合模式及急性经口毒性研究:降糖作用:
背景:颈动脉狭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严重阶段,是缺血性脑卒中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患者通常具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其健康管理内容包括筛查、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随访评估等连续性照顾,需要通过多学科协作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减少脑血管病危害和疾病负担。目前,多数患者就诊于1个或多个专科,尚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全人照顾和慢性病的系统化管理。全科医疗服务是以人为中心、以
目的:本研究基于母胎-儿童-青少年队列人群,进行的一项关于膳食与GDM研究。旨在探索孕前一年菌藻类食物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性。研究方法:本研究调查人群选自源于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的子队列母胎-儿童-青少年队列,收集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前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做OGTT检测孕妇的相关信息。通过纳入排除,最终共纳
目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IT)是一种典型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AIT的主要病理特征为甲状腺滤泡细胞间大量的免疫细胞浸润,激活的免疫细胞通过释放的炎性因子等,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的损伤、凋亡和坏死,最终进展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浸润的免疫细胞主要为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代谢学研究发现,静息状态的巨噬细胞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目的:了解沈阳市居民高尿酸血症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该地区针对性的开展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沈阳市大东区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健康体检人员1508人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的体检报告中收集一般资料,体格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508名被调查者中,高尿酸血症人数为195人,检出率为12.93%,其中男性检
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GDM的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中国2010~2017年的GDM患病率在5.12%-33.3%之间。孕妇在孕期发生睡眠紊乱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研究显示,睡眠情况与GDM的患病风险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孕中期妇女夜晚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GDM的关联,为以后建立GDM疾病预测、风险评
对某跨度为124?m的预应力张弦桁架结构,研究山墙结构采用"上刚下铰""上弹下铰"和"上刚下刚"三种不同连接节点时的结构受力特性,通过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内力分析,得出在三种山墙结构型式下结构的内力分布、柱脚反力以及整体位移的变化规律。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预后的因素,根据影响预后因素建立并验证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预测模型,探讨预测预后模型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此研究收集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肾内科2016.09.01至2019.12.31,2020.12随访结束,经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且随访时间不少于1年的患者189人。其中收集的2016.09.01至2018.12.31共118人将初始临床指标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