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草降血糖活性成分的鉴定及靶向α-葡萄糖苷酶与PTP1B的抑制机理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1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糖尿病患者中最主要的患病类型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攀升,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针对T2DM的治疗方式以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中的消化吸收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进而调节血糖代谢。但目前以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为靶点的抑制剂存在多种不良副作用或生物利用度低下等因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仙草(Mesona chinensis Benth.,MCB)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民间被作为食药材治疗糖尿病,并具有降血糖血脂作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多数研究集中研究仙草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对于其降血糖活性成分未有鉴定,且具体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本文通过对仙草丙酮粗提物进行分部萃取,得到正己烷相(HF)、乙酸乙酯相(EAF)、正丁醇相(BF)和水相(Aq F)提取物,并以抑制肠道碳水化合物消化酶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为活性导向筛选活性部位,再利用GC-MS和UHPLC-MS/MS分析鉴定活性部位的主要成分,最后利用抑制动力学、荧光光谱法、热力学性质、同步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CD)法和分子对接等方法分析活性部位及其主要成分与相关蛋白的抑制机理和结合方式,以期阐明仙草中具有降血糖的活性成分及其靶向抑制作用机理,为开发仙草降糖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体外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评价方法,评价仙草不同极性部位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EAF具有最高的总多酚(580.23 mg GAE/g,DW)和总黄酮含量(312.63 mg QUE/g,DW)。HF具有最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72.00μg/m L),其次是EAF(IC50=150.33μg/m L),但各相对α-淀粉酶的抑制能力较弱。因此,各相均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选择性抑制能力,其中HF和EAF选择指数(Selectivity index,SI)分别为88.37和26.01,大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0.20)。(2)采用GC-MS和UHPLC-MS/MS技术,对高活性部位HF和EAF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鉴定。结果表明:HF中主要成分为α-亚麻酸,其相对含量最高,为10.52%,其次是棕榈酸(8.77%),二氢猕猴桃内酯(3.20%),2,6,10,15-四甲基十七烷(2.85%),亚油酸(2.84%),2,6,11-三甲基十二烷(2.70%),4,6-二甲基十二烷(2.54%)和(Z)-/(E)-藁本内酯(2.43%),八种物质共占总含量的33.85%。EAF中主要成分有迷迭香酸、紫云英苷、异槲皮苷、咖啡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其中迷迭香酸含量最高,为270.22μg/mg。(3)采用抑制动力学、荧光光谱法、CD法和分子对接等分析方法阐明高活性部位HF和EAF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HF和EAF均为可逆性混合型抑制剂,抑制类型介于竞争性与反竞争性之间,但EAF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力更强。HF和EAF均能以静态方式猝灭α-葡萄糖苷酶的内源性荧光;但HF的结合位点数为1,而EAF结合位点数则因温度升高由2降至1。HF的结合过程是疏水作用力主导的熵驱动吸热自发反应;而EAF的结合过程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主导的焓驱动放热自发反应。HF和EAF能使α-葡萄糖苷酶的酪氨酸(Try)残基的微环境极性减弱,疏水性增强,但未改变其色氨酸(Trp)残基的微环境。HF和EAF均能不同程度地使α-螺旋结构增多,而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减少,从而不利于活性口袋的形成。分子对接显示HF和EAF中的主要成分二氢猕猴桃内酯、亚油酸和紫云英苷和咖啡酸分别以疏水作用和氢键为作用力结合到活性口袋。(4)采用体外抑制PTP1B和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TC-PTP)活性评价仙草不同极性部位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并对高活性部位中PTP1B抑制剂进行虚拟筛选及体外抑制机理分析。结果表明:HF表现出良好的PTP1B选择性抑制能力(IC50=61.43μg/m L),对TC-PTP抑制能力较弱(IC50=230.90μg/m L)。分子对接显示,根据结合能在HF中虚拟筛选出的(Z)-藁本内酯通过氢键与变构位点结合并形成疏水区域,阻碍催化位点的移动和闭合。体外抑制机理显示,(Z)-藁本内酯对PTP1B的抑制能力(IC50=344.02μM)强于对TC-PTP(IC50=476.66μM),并属于可逆的反竞争性抑制剂,Ki为842.45μM。(Z)-藁本内酯对PTP1B的荧光猝灭过程属于动态猝灭,且仅有一个结合位点。其结合过程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主导的放热焓驱动自发反应。(Z)-藁本内酯使PTP1B的α-螺旋结构减少,其余二级结构增多,从而使得蛋白结构松散,不利于活性口袋催化底物。
其他文献
常见的肠道益生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酸菌等传统益生菌和拟杆菌、产丁酸菌等新一代益生菌,多糖是一种潜在的益生元,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短链脂肪酸的生成缓解肠道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多糖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且易受加工方法的影响,通用动物模型筛选低效,缺乏科学配伍,此外,目前大多数关于食品组分益生活性的评价模型是以传统益生菌作为靶标,鲜少涉及新一代益生菌。本论文旨在组建一种基于传统益生菌、
学位
蛋黄酱是由蛋黄稳定的水包油型乳液凝胶,由于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限制了部分人群食用。不溶性大豆肽聚集体(Insoluble soy peptide aggregates,ISPA)是食品工业中生产可溶性大豆肽的副产物,同时含有亲/疏水基团,由于疏水基团主要埋藏在ISPA结构内部,导致其功能性质差。本文拟通过调控ISPA表面亲/疏水性制备Pickering颗粒,并将其作为蛋黄替代物,利用形成的Pick
学位
光老化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的皮肤老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光老化后的皮肤通常变得粗糙、松弛。研究表明,胶原肽在改善皮肤弹性、增强水合作用、减少细胞外基质分解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此外,胶原肽在体内经消化吸收后存在于血浆的肽多为含Hyp的二、三肽以及Gly-Pro-Yaa形式的三肽。但是目前关于含Hyp的小肽以及Gly-Pro-Yaa型三肽抗光老化的活性研究仍较少,作用机制也仍不明确。因此,本论文首先对
学位
微塑料污染的普遍存在引发了人们对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和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的担忧。对于人类健康而言,微塑料的潜在危害体现在有毒化学成分、污染物载体和物理损害。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广泛的微塑料污染,导致人类不可避免地与微塑料有接触,例如可能通过饮食、吸入和皮肤接触发生。但通用塑料本身又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材料,符合各种安全标注,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本论文从两个方面对微塑料进行研究,一方面是研究人体消化系统
学位
苹果是日常消费中最常见和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以其清新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物质而著名。苹果多酚作为其重要的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和抗衰老等功效。而苹果多酚主要分布在苹果加工的副产物苹果皮中。本课题以苹果皮为试验材料,在苹果皮多酚提取物(Apple Peel Polyphenol Extract,APP)的组分分析、对益生菌或肠道菌群发酵特性的影响及肠道微生态的调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
学位
纸张是文字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张在存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贮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纸张中酸性物质积聚,导致纸张纤维出现酸性降解,聚合度下降,纸张物理强度受到影响,导致纸张保存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延长老旧纸张的保存寿命,移除纸张中的酸性物质成为首要的任务。与此同时,还需要对纸张进行增强处理,以弥补老旧纸张物理性能下降带来的缺陷。本论文以纤维素纳米纤丝(CNF)以及阳
学位
高压转变冷冻技术(High Pressure Shift Freezing,HPSF)是一种能够利用高压控制水-冰相变过程,有效改善冷冻食品的冰晶的尺寸和分布的新型食品冷冻技术。水-冰相变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理论表明,冰晶的形核过程决定了冷冻食品中冰晶的尺寸与分布,而过冷度是形核过程的关键因素。现有设备条件下很难实现HPSF过程的原位观测,导致人们对HPSF升压降温过程中水的过冷行为及卸压相变过程中生
学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市场和运输行业对包装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传统包装材料的基础上,人们还希望赋予包装材料更高的强度、更优异的防伪性、防腐性、超疏水性和自清洁性。目前,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开发绿色环保的生物基功能性包装材料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玉米苞叶是一种农业废弃物,具有可降解、无毒性、产量大、生长周期短等优点。玉米苞叶的纤维素含量大,但目前没有得到高值化的
学位
随着打印材料及算法的不断升级,3D打印产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给仿冒者提供了伪造可能。核心打印文件被盗取不仅会影响品牌声誉,严重时甚至危及国家安全。3D打印件的防伪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现行的防伪方案并没有发挥出3D打印个性化制造的优势。为此,本文以高度流行的QR码(Quick Response code)内嵌为例,提出了一种3D打印的内嵌式防伪方案及其基于CT扫描图像的还原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学位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一个全球性的营养失衡现象和公共卫生问题。铁纳米颗粒(Iron nanoparticles,Fe NPs)是一种新型铁强化剂,因兼具生物利用度和反应惰性受到广泛关注,但在水相中易发生不可逆的氧化聚沉,严重影响在铁强化食品中的应用。已有研究发现纳米纤维、微胶囊等蛋白递送体系可以显著提高Fe NPs的胶体稳定性,为新型铁强化剂的开发提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