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从R.D.莱恩的存在心理学角度来解读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收藏家》中克莱格的自我分裂。莱恩认为,所谓的自我分裂是指个体的经验整体经由两种方式分裂为二: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通过对文本的细读,结合莱恩的理论,我们能对克莱格的自我分裂进行一个既透彻又有说服力的解读,揭示出克莱格的自我分裂反映了他的身份危机。他缺乏自我的一致性、实在性、真实性。一方面,自我无法通过真实人际关系确立完整的自我身份感而变得贫乏与虚空;另一方面,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对幻想自我的追求使克莱格将现实与幻想混为一谈,从而一步步沦为病态。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组成。正文分三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收藏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重要性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探寻了克莱格自我分裂的原因。父母爱的缺失与阶级冲突对他的人格发展与自我主体性的形成造成了不利影响。第二章探讨自我分裂个体所表现出的症状。本章旨在说明,处于不安状态中的克莱格承受着来自外部与他人带来的焦虑。面对焦虑,克莱格没能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却发展出变态的特点:在行为上囚禁米兰达;在情感上扭曲了对爱的理解;在心理上拒绝面对现实而沉浸于幻想的世界里。他的症状特点反映出他在人际关系建构上的失败和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分裂。第三章具体分析了克莱格自我分裂的过程。指出克莱格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克莱格遭受本体焦虑而自我产生冲突,心身彻底分离为两个自我。一方面,克莱格隐藏了自我的真实想法而假自我表现出对米兰达的服从;另一方面,克莱格的自我因其不安与无能萎缩到幻想中,表现出施虐的特点。但越是沉溺于幻想的无所不能与自由中,自我会变得越无助、无能、不安,从而导致克莱格最终走向人格分裂。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收藏家》中的谜团与谜底。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本论文把莱恩的存在心理学与文学的人格塑造结合在一起,在克莱格的反常行为和心理背后发现了他的自我分裂,使读者不仅对克莱格有个全面的认识,而且看到了福尔斯对人的自我本质和对个体心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