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氮-碳催化酸性氧还原机制的理论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wy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气还原反应(ORR)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阴极的重要电化学反应,一般需要贵金属铂来催化。而ORR缓慢的反应动力学要求高载量的铂才能达到实用要求,从而限制了PEMFC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过渡金属-氮-碳(TM-N-C)材料,特别是铁-氮-碳(Fe-N-C)体系,以其活性不断逼近商用铂催化剂而最有望取代铂。而该类催化剂实用化最大的瓶颈是在酸性介质中较差的耐久性,因此深入研究其失活机制,提升稳定性成为最关键的科学问题。由于TM-N-C催化剂构成复杂且原位表征困难,实验很难提供直接的反应机理的证据,而计算电化学方法则可以研究特定活性位点的反应机理,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手段。但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计算氢电极(CHE)模型未显式地引入电极电势作用,并仅能给出热力学结果,使得其难以研究TM-N-C上受电势影响的反应动力学。本工作首先显式地考虑了电势和溶剂分子,克服了CHE仅研究热力学的不足,研究了TM-N-C在分子、原子层次上可能的失活机制的反应动力学,为发展更稳定的TM-N-C催化剂提供了重要见解。接着在明确考虑了电势影响的动力学条件下对双过渡金属-氮-碳(DM-N-C)催化剂进行了筛选,为发展性能更加优异的TM-N-C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预测。本博士论文的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Fe-N-C催化酸性氧还原机制的理论研究传统CHE方法仅考虑反应热力学,我们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电极电势和显式溶剂水分子以研究反应动力学,探究了OH轴向配位对Fe-N-C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尽管OH轴向配位能够提升Fe-N-C活性,但这一策略还会极大地提升H2O2选择性,进而增加反应沿二加二电子反应路径的几率。在后一个二电子过程中,即H2O2还原过程,H2O2的解离有可能伴随有害的OH自由基的产生。因此,从稳定性的角度来看,金属中心的OH轴向配位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发展稳定氧还原催化剂的调控策略。由于DM-N-C催化剂能够轻易地断裂O-O键进而抑制OH自由基的产生,因而会表现出更良好的稳定性。本工作为发展更加稳定的酸性氧还原TM-N-C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的洞见。2.催化酸性氧还原的DM-N-C催化剂筛选尽管已有理论工作对DM-N-C材料进行了筛选,但这些工作基本是基于CHE方法,这个方法忽略了动力学的影响,因而其结果仍存在较大争议。为应对这一挑战,本工作基于实验报道的三类活性中心,在考虑热力学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具有电位依赖性的动力学的影响,计算结果不仅证实了实验报道的Fe Fe N6,Fe Co N6,和Co Zn N6,还预测了Mn Co N6。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反键轨道中心”描述符的概念来简化对氧还原动力学的评估。这项工作既为发展DM-N-C材料用于酸性氧还原提供了直接的指导,还为研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提供了重要洞见。
其他文献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之一,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是当今各国科学家们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化石燃料的减少,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已成为人类能源利用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高效的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化学家们一直探索的课题,从1886年开始,意大利化学家Ciamician教授和Silber教授对光化学展开了研究。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光敏剂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时具有氧化或还原能力,能够促进底物进行单电子转移过程得到活性
功能核酸主要包括核酸适体和核酸酶。与传统的核酸以线性序列形式作为遗传信息载体不同,功能核酸利用分子内作用力折叠成稳定的三维结构,并通过该高级结构发挥结合配体和催化的功能。核酸适体是一类具有靶标识别功能的单链寡核苷酸,研究者们已经筛选获得了特异性结合小分子、蛋白、细菌、病毒及细胞等靶标的高亲和力核酸适体,应用在分子检测、蛋白分离、免疫调控、药物递送等多个领域。核酸酶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单链核酸分子,
自从1911年Onnes发现超导现象以来,无论是基础研究层面还是应用层面,超导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强关联体系作为凝聚态物理中比较核心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具有强关联性质的超导体系,包括铜氧化物超导体,铁基超导体以及重费米子超导体等等,其机理远远不是传统的BCS理论能够完美解释的。压力作为一种干净的电子调控方式,既能调节电子态的关联强度,同时也是超导相图中不可或缺的自变量,自然是研究超
量子色动力学(QCD)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QCD在低能区域有两大非微扰特性:色禁闭与手征对称性的动力学破缺,这些都使其在低能区有着极其丰富的相结构。在高温,高密等极端条件下,强相互作用物质可能会发生手征相变和出现超流现象。本文先简单地介绍了描述强相互作用系统所运用的有效理论NJL模型以及采用的自洽平均场近似方法,并阐述了所进行的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紧接着,在第三章中,我们采用自洽平均场近似方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由于其粒径较小且性质稳定,并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近几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排放到水环境中的微塑料颗粒经过水解、光氧化、热氧化、生物降解和机械破碎等风化作用后,其表面形态和理化性质均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从而产生更高的环境危害和生态风险。微塑料在众多的风化途径中,光老化过程当前被认为是影响微塑料理化性质变化最主要的途径,通过影响微塑料的分子排列改变微塑料的机械性
农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农业的不断发展,化肥施用量大幅增加。然而,农田长期过量的施肥,不仅降低了作物对氮肥的利用效率,而且还造成了土壤的氮素超载,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农田氮素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过程,并进一步揭示微生物驱动的氮素损失过程机制及贡献,对评价与预测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管理决策等至关重要。微生物驱动的氮素损失
第一章基于正常对照脑功能连接的模块划分背景:非任务状态下人脑左右运动皮层的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在0.01-0.08Hz频段中显著相关。这反映了在静息态下,大脑的很多区域之间在仍然在进行着信息交流,这种BOLD时间信号的相关性就是功能连接(functionl connectivity,FC)。近年来,研究者将功能连
恒星形成活动在星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对于恒星形成的一些细节问题远非完全理解。特别地,虽然最近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是磁场在恒星形成过程(尤其是早期阶段)中起到的作用仍处于争论之中。另外,目前大质量外向流的驱动机制也并不确定。在本论文中,我们使用高灵敏度毫米/亚毫米偏振观测数据来对处于早期演化阶段的小质量恒星形成区和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的磁场进行了个例研究。我们还根据三维数值模
金、银等贵金属纳米材料具有显著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能,该共振使得纳米晶体的表面产生很强的局域电场,因此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荧光、生物传感、成像、光热治疗及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贵金属纳米材料中,银纳米粒子在300 nm到1200 nm的光谱范围内具有出色的共振性能,但是由于其生物毒性高,化学与物理稳定性欠佳,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应用。金纳米颗粒细胞毒性低,化学与物理稳定性好,适
新冠疫情对全球和中国产业链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短期来看,主要表现为发达经济体秩序停滞造成我国进出口产业链断裂、外部需求萎缩等;中长期来看,全球回归内向化倾向和经济全球化倒退则可能动摇现有的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国作为维护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在后疫情时代要从帮扶广大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以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既要努力尽快恢复我国产业链中断的部分,从战略上又要致力于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