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铁路隧道微波除冰仿真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t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电气化铁路隧道顶端裂缝处容易形成隧道挂冰,随着水流不断流出,挂冰越来越长,与接触网的绝缘距离越来越短,对隧道供电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解决好隧道除冰问题对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当前人工除冰和设备除冰的不足,提出将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电气化铁路隧道除冰。该方法通过天线发射微波加热隧道裂缝渗水处的混凝土,使得渗水处温度上升,温升超过5℃,促使渗水区跨越-5℃到0℃这一水凝结成冰的温度区段,防止渗水凝结成冰,实现隧道除冰目的。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基于微波加热理论,简要阐述了隧道微波除冰的原理和优势。根据电磁场理论,推导出微波损耗功率方程,指出影响物料吸收微波能力的因素。结合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推导出微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波动方程。根据热力学定律,推导出热量在混凝土中传递的导热微分方程,并依据隧道除冰实际情况,给出热边界条件。其次,依据仿真假设条件和隧道实际情况,建立隧道微波除冰仿真模型,并分别对2.45GHz和5.8GHz时微波除冰模型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仿真,分析其路径温度分布和参考点温度时间历程,对比两者之间的微波除冰效率。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5.8GHz的微波除冰效率是2.45GHz时的2.3倍。最后,研究了天线输入功率、隧道风速、混凝土含水量以及环境温度等不同因素对隧道微波除冰效率的影响。其中天线输入功率与隧道微波除冰效率成正比关系,隧道风速和环境温度主要影响混凝土表面与空气之间的对流传热,隧道微波除冰效率随风速的增加和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且隧道风速的影响比环境温度大。混凝土含水量主要决定混凝土材料的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其对隧道微波除冰效率的影响最大,混凝土含水量越高,微波除冰效率越高。
其他文献
相同遗传背景下甘蓝型黄籽油菜具有黑籽油菜所不能比的一些优良性状:种皮较薄、没有色素积累或色素积累很少、种子含油量高且油质好、饼粕蛋白质含量高、纤维素和多酚含量低及饲料利用价值高。 从甘蓝型黄籽油菜初次选育到现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然而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黄籽性状遗传不稳定这难题还没有得到很清楚的阐述。它一直阻碍着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育种进程。为此,各国育种专家及相关领域的学者从遗传学、生理生化及分子
本文通过野外观察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 et Kir.) Sch. –Bip.)的生境、发育解剖学、胚胎学、繁育特性及幼苗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就其对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及其致危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雪莲是一种典型的多年生一次结实的高山植物。在天山,该植物一般生长在高山带砾石质土壤及悬崖峭壁的石缝中。其生境气候多变、昼夜温
本文作者利用Ty1/copia-like类反转座子反转座酶的保守位点设计引物,从人参和西洋参基因组中扩增得到长度为240bp左右的PCR产物.对扩增产物进行分离和克隆,并随机挑选了80多
流水线型ADC因为高速高精度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通讯产品、高清视频图像产品等领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比较器和MDAC构成了流水线ADC单级模块,它们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整
压缩采样(Compressed Sampling,CS)理论是一种新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理论框架,已成为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在目标探测和雷达成像等许多应用中,雷达数据都被证明是可压缩的
  本研究以细胞信号转导学原理为依据,结合植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植物病理学有关最新研究进展和方法,从一氧化氮(NO)及相关信号分子诱导植物信号传导功能为切入
计算电磁学(CEM)方法在诸多电磁场与微波工程问题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随着电磁场理论在工程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多角度激励和电大尺度目标的分析一直是计算电磁学发展的重
聚类的思想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存在。信息社会的到来,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处理,以便发现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许多复杂的网络,这些网络是由社区构成的。
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作为信息化装备连接的桥梁,通信技术在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网络设备的广
microRNA(mi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长度约为20-24 nt的内源单链RNA分子,是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多种有机体中的非蛋白质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植物miRNA的调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