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与幻象:哈代小说《远离尘嚣》原型批评解读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q1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版于1874年的《远离尘嚣》是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也是他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系列长篇小说的首部。其背景设立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维塞克斯地区的韦特伯里,围绕芭思希芭·埃弗汀与三个男性的情感纠纷展开叙述。在这部作品中,哈代大量征用古希腊神话和圣经典故元素来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使小说与之建立了互文性关系,极大地丰富小说的意义和阐释可能性。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小说中的用典,分析用典在小说文本中发挥的主题和艺术作用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用典的文化意义。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找到所有重要典故的原出处和最初意义,然后与它们在小说文本中的挪用进行比较和对照,并借鉴原型批评理论和互文性理论解释用典的意旨和效果。本文发现哈代的用典为小说人物与其历史原型建立起明显而重要的关联,有力地强化了小说主题的表达,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古希腊阿卡迪亚和圣经伊甸园中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然而小说中描述的田园牧歌生活只是一种幻象,因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和传统道德秩序的瓦解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这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然而哈代构建的田园牧歌式世界反映了他对幼时故乡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也通过引用过去文本中的典故表达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全文由引言、第一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论组成。引言部分对哈代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远离尘嚣》的创作做简要介绍,并概括国内外对《远离尘嚣》这部作品从原形批评角度的研究现状,以及梳理对小说中用典的研究,阐明本文的理论框架和论文结构。第一章重点研究加百列和芭思希芭,通过分析相关的用典,本研究发现加百利的原型天使加百利,先知摩西,和救世主耶稣。芭丝希芭的原型是圣经中的拨示巴、夏娃,以及古希腊神话中的戴安娜女神。第二章研究两个关键人物形象特洛伊和波德伍德,特洛伊的原型是特洛伊战争中的帕里斯和圣经中的魔鬼撒旦,暗示他在婚姻中的不忠和品性的败坏。波德伍德的圣经原型角色反映了他的心理变化,其第一个阶段的原型人物但以理和亚当,展现人物从严肃平静到砰然心动的转变;到第二个阶段的雅各和拿单,表现了他对芭丝希芭的痴狂迷恋和随之而来的绝望。第三章集中分析和反思这些神话原型的文化内涵,认为小说通过用典构建的原型化的田园生活最终只是一种幻象,即一种想象构建的世界。阿卡迪亚式和伊甸园式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世界只存在于虚构之中。
其他文献
中文教学标准与大纲对全世界范围内的中文教学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纵览世界各国,发达国家语言标准的建设已有较长的历史,对中文教学大纲的研发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国家的中文教学多采用本国标准,因此中方研发的教材等资源与本土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失配,教学实践面临现实困境。另外一些中文教学新兴国家,如阿联酋、沙特、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柬埔寨等国,这些国家中文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研究经验少,缺乏实用性、适用性、针对性
学位
本论文为模拟口译实践报告,笔者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日本学研究智库大讲堂系列讲座《历程、课题与发展前景——中日关系50年回眸》作为材料,模拟同传环境完成了一次汉日同传实践。论文对本次模拟同传任务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材料涉及的内容、主讲人的语言特点、翻译中的难点等,并基于李长栓在《理解与表达:英汉口译案例与点评》中提出的“理解、记忆、表达、应急框架(Understa
学位
自代宗大历元年(766)晚春至大历三年(768)正月寓居夔州的一年零九个多月,是杜甫晚年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由于严重的消渴、肺病等疾病影响,杜甫此时的健康状况堪忧,致每有大命将至之虞,由此也使追忆往事与思念故国成为他夔州初居时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杜甫这类主题的诗歌,大致呈现为以围绕个人生活经历为主的回忆与围绕国家盛衰变迁为主的回忆两种情形,而在诗歌体制上,则以五古长篇以及五古、七律组诗为主。其中
期刊
红外目标检测是侦测预警、红外制导、辅助驾驶等军民领域的基础任务。传统的检测算法依赖于人工设计的图像特征,存在泛化能力弱、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深度学习技术通过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学习模式特征,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完备性,展现出强大的特征表达能力和鲁棒性,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目标检测任务之中。然而,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以处理可见光数据为主,通过提取色彩、纹理、几何等浅层视觉特征构建高层语义信息。但红
学位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之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越南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后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尽管越南高校学生中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加,且相当一部分人均拥有一定的汉语运用能力,但在现实的交际中仍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障碍,这是由于学习者对于中国人的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不能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所导致的。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历程推进中,越南高校中文系的汉语
学位
优秀历史建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对于传承城市文脉,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质量,推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落地实施,新型数字化技术为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全新技术手段,数字化综合管理成为助力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梳理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不同阶段的手段和方法,设计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总
期刊
《秋兴八首》是年迈沧桑的诗人杜甫一气而成的融自然、人生、国家于一体的悲秋组诗。它是杜甫用尽一生的血泪和忧思来抒发对于悲苦的正视,其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寄寓着无限的哀伤与感慨。八首诗的意脉似断实连,在结构之外,还体现于作者的情感串联,体现于爱国情怀的笼罩、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这八首诗既是诗人的理性思索,也是诗人内心潜意识的抒怀。从意象寄托的角度来说,八首诗又是断开的,作者通过八首诗来表达其不同的忧虑和
期刊
本论文结合流动身份、操演性身份和混杂型身份等思想和概念,对任璧莲的三部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呈现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观的发展,即从《典型美国人》中的流动身份、《梦娜在应许之地》中强调民族性的操演性身份到《爱妾》中的混杂型身份。任璧莲对族裔身份的反本质主义观点体现了后现代身份认同强调身份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在《典型美国人》中,任璧莲一开始就宣称这是一个美国故事,并在小说中试图淡化中国文化
学位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古代典籍之一,不论是在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现今的中外学术研究中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英语世界也一直被视为翻译研究的重要作品,而其英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1871年,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翻译完成他的《诗经》英译本,成为第一位系统研究并完成《诗经》全译的西方学者,他的1871年译本也成为《诗经》外译史上最早的全译本。该译本在
学位
英国当代小说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其中的母女冲突受到评论界的格外关注。与前人对小说中母女关系的研究不同,本文借用艾德里安·里奇和安德丽亚·奥莱利的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将小说置于女性作家的惧母文学传统的语境中,揭示出作品对待母女关系的复杂态度。本文认为,小说对惧母传统的因循与颠覆不仅说明父权制是导致母女关系恶化的根源,也为改善母女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