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F6通过促进MST1的泛素化降解促进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的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是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达到了83%左右,但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因此研究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制定乳腺癌的治疗策略。环指蛋白6((Ring finger protein 6,RNF6)是E3泛素连接酶家族的一个成员,调控着许多对细胞生长和存活非常重要的靶基因。最近的研究表明,RNF6可以通过泛素蛋白酶体促进靶蛋白的降解。而且有研究报道RNF6是多种癌症的致癌基因,包括前列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例如:结直肠癌中RNF6的表达水平升高,高RNF6水平与预后不良相关。但是RNF6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尚待阐明。Hippo信号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信号通路,在控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Hippo途径的核心是一个激酶级联反应,激活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MST)1/2磷酸化,激活肿瘤抑制激酶1/2,磷酸化和抑制Hippo途径的两个主要下游效应器相关蛋白(YAP)和具有PDZ结合的转录辅激活剂模体(TAZ)。去磷酸化的YAP和TAZ进入细胞核,诱导靶基因表达,促进细胞迁移。研究表明YAP在某些肿瘤中过度表达,YAP的持续表达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发生,提示Hippo途径在肿瘤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然而YA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发现乳腺癌组织中RNF6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然后我们研究了RNF6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我们还发现RNF6可能是MST1的E3连接酶,而且它与MST1相互作用并促进其降解。这些数据可能突出了RNF6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它可能作为乳腺癌患者有价值的预后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1、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实验方法检测146例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RNF6基因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RNF6基因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2、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人正常乳腺MCF10A细胞和4株乳腺癌细胞系(BT549,MCF7,MDA-MB-453和MDA-MB-231)中RNF6基因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选取内源性RNF6基因高表达的乳腺癌MDA-MB-231和MDA-MB-453细胞株分别转染RNF6 sh RNA干扰质粒下调这两株细胞中RNF6表达,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迁移实验和裸鼠肺转移实验检测改变RNF6蛋白表达后对乳腺癌MDA-MB-231和MDA-MB-453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3、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下调乳腺癌细胞中RNF6的表达后对YAP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蛋白表达和外源性导入及内源性表达的YAP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此外,在乳腺癌细胞中下调RNF6表达的同时激活Hippo-YAP通路以及在上调RNF6表达的同时抑制Hippo-YAP通路,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测定RNF6和YAP的蛋白表达水平,并通过进行Transwell实验和裸鼠肺转移实验模型分析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4、在乳腺癌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分别转染MST1 sh RNA干扰质粒和p-MST1过表达质粒改变MST1的表达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ST1和YAP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样在上述乳腺癌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分别转染RNF6 sh RNA干扰质粒和p-RNF6过表达质粒改变RNF6表达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测定RNF6、MST1和YAP的蛋白表达变化;另外,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同时下调RNF6和MST1的表达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测定RNF6、MST1和YAP的蛋白表达变化,并通过进行Transwell实验和裸鼠肺转移实验模型分析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5、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中RNF6蛋白和MST1蛋白是否存在直接相互结合;在乳腺癌中下调及上调RNF6的同时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阻断蛋白降解后,利用Western blot检测RNF6和MST1蛋白表达变化;在乳腺癌中下调RNF6的同时加入放线菌酮(CHX)阻断蛋白合成后,检测MST1蛋白降解速率的变化;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观察下调RNF6后对MST1的泛素化水平的影响。结果:1、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RNF6基因的m RNA表达较配对癌旁组织明显增加(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在乳腺癌组织中RNF6蛋白较配对癌旁组织呈高表达(P<0.01);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发现RNF6蛋白在65.75%(96/146)的乳腺癌组织中呈明显高表达,而配对癌旁组织中仅有少数呈高表达(P<0.01)。RNF6基因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统计学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中RNF6高表达与患者TNM分期(P<0.001)以及淋巴结转移(P=0.004)密切相关。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表明与RNF6表达水平较低的患者相比,RNF6水平较高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较低(P<0.05)。此外,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RNF6表达水平高是乳腺癌患者存活率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2、乳腺癌细胞中RNF6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人正常乳腺细胞(P<0.05);在乳腺癌MDA-MB-231和MDA-MB-453细胞分别转染RNF6 sh RNA干扰质粒后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RNF6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且Transwell实验发现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明显抑制(P<0.01)。另外,裸鼠体内肺转移实验进一步发现下调乳腺癌MDA-MB-231和MDA-MB-453细胞中RNF6基因的表达后可以减少裸鼠乳腺癌远处肺转移(P<0.05)。3、在乳腺癌细胞中下调RNF6基因的表达后发现YAP的蛋白表达、YAP的转录活性和其下游靶基因Cyr61、CTGF和cyclin E蛋白表达均明显受到抑制。在乳腺癌细胞中下调RNF6表达的同时激活Hippo-YAP通路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可以明显恢复YAP的蛋白表达,且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得到恢复,同时裸鼠乳腺癌远处肺转移较下调RNF6基因的表达组明显增多(P<0.01);另外,在乳腺癌细胞中上调RNF6表达的同时抑制Hippo-YAP通路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可以明显抑制YAP的蛋白表达,且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同时裸鼠乳腺癌远处肺转移较上调RNF6基因的表达组明显减少(P<0.01)。4、在乳腺癌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分别下调和上调MST1蛋白的表达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YAP蛋白表达也分别出现增加和减少,同样在上述乳腺癌MDA-MB-231和BT549细胞中分别下调和上调RNF6蛋白表达后Western blot实验表明YAP的蛋白表达也分别出现减少和增加,而MST1的蛋白表达则分别出现增加和减少;此外,在乳腺癌细胞中同时下调RNF6和MST1的表达后Western blot实验表明YAP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且Transwell实验显示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得到恢复,裸鼠乳腺癌远处肺转移明显增多(P<0.01)。5、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RNF6和MST1存在直接结合,且在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乳腺癌细胞后,内源性MST1蛋白表达量逐渐累积,说明在乳腺癌细胞中MST1蛋白经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在加入放线菌酮(CHX)阻断蛋白合成的情况下,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下调RNF6的表达,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ST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sh RNF6组细胞表达的MST1的降解速率明显降低。另外我们还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分别下调或上调RNF6蛋白表达后,同时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ST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MST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说明RNF6参与了MST1蛋白的降解过程。最后,我们降低乳腺癌细胞中RNF6的表达后发现MST1蛋白的泛素化水平显著降低,说明RNF6通过影响MST1的泛素化水平而影响MST1蛋白的表达。结论:综上所述,RNF6在乳腺癌组织中呈显著高表达,且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揭示了RNF6通过介导MST1/YAP轴调控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的具体机制,为乳腺癌治疗的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其起病隐匿且预后不良,现有的治疗手段不能显著改善食管鳞癌的预后。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新型的治疗手段。长链非编码RNA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调控作用,长链非编码RNA00114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在肝癌中,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肝癌缺失基因1轴(EZH2/DLC1
引言结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居首位,而在亚洲和非洲的发病率很低。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来临,结肠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虽然治疗水平在提高,但其死亡率仍未能明显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患者容
第一部分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描述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根据分化程度不同,生物学行为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描述单中心直肠NEN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旨在指导直肠NEN的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诊断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
背景: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黑色素细胞由神经嵴产生并迁移至皮肤、葡萄膜、脑膜及粘膜,大多数黑色素细胞位于皮肤的表皮-真皮交界处。恶黑的发病率占所有皮肤癌的4%,其转移后的死亡率占据皮肤肿瘤的75%。然而,近几十年来,全球恶黑的发病率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未来恶黑的控制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识别恶黑的关键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对于临床精准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长
背景细胞周期具有复杂的调控机制,基因表达调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变剪接导致基因产生多种形式的转录本,从而使基因表现出复杂的功能变化,但细胞周期中的转录本变化模式及其对肿瘤临床表型的影响还不清楚。同时,靶向细胞周期治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一大分支,根据靶点表达情况对潜在高反应性患者进行筛选是细胞周期靶向药物精准应对的一大瓶颈。多数靶基因产生的各转录本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对靶向药物敏感性的
动物是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库,使流感病毒基因片段重配产生新型流感病毒成为可能。近年来新型重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不断出现,包括H7Nx、H5Nx、H10Nx等,给家禽业和公共卫生带来很大威胁。2013年我国首次报道的低致病性H7N9亚型AIV,是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基因重组产生的新型重组病毒,对鸡呈低致病性,但是可以感染人引起发病甚至死亡;在2016年底H7N9
该研究通过微波辅助提取法对黑果腺肋花楸果粉中的花色苷进行提取,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试验条件,并通过pH值示差法测定黑果腺肋花楸果粉中花色苷的提取量,得到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剂59%乙醇、液料比29∶1(mL/g)、提取温度48℃、提取时间11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黑果腺肋花楸果粉中花色苷提取量为10.298 mg/g。
胶质母细胞瘤是目前所知的致死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已有治疗策略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平均生存期仅为12个月左右。目前针对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难点首先是缺乏能够对肿瘤进展和患者预后进行有效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导致难以进行精准治疗;其次,作为“种子细胞”的胶质瘤干细胞是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生长、治疗抵抗及发生复发的根源,然而针对胶质瘤干细胞的有效靶标较为缺乏;此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经常会对临床治疗的一
第一章PRMT1调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铁死亡及作用机制背景和目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血液系统肿瘤。传统标准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的疾病缓解率,但复发难治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深入探索AML发病机制,开发新靶点及新疗法对于提高AML缓解率及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异常在AML中具有重要作用,靶向
背景癌症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仍然是远端转移。一旦进展到转移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就明显下降。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其中牵涉了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迁移,进入循环(内渗),然后在远处器官离开循环(外渗),最后转移性定植。目前的研究证据支持肿瘤微环境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分泌蛋白是细胞分泌的最重要一类活性物质,能够通过旁分泌或远距分泌对肿瘤微环境进行修饰。SEC23A蛋白参与COPⅡ囊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