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二苄基桥联的双三氮大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质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b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1,4,7-三氮杂环壬烷(tacn)衍生物良好的配位能力使其能够形成结构新颖、复杂多样且热动力学稳定的金属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在仿生酶、分子识别、医学诊断以及电化学催化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极为广阔。本论文利用间二苄基桥联双tacn大环形成的1,3-二(1,4,7-三氮杂环壬烷-1-甲基)苯(L~1)为前体,通过在tacn骨架N原子上修饰烷基或者具有配位功能的悬臂得到了四种衍生配体:1,3-二[4,7-二异丙基-(1,4,7-三氮杂环壬烷-1-基甲基)]苯(L~2)、1,3-二[4,7-二(2-氨基甲酰乙基)-(1,4,7-三氮杂环壬烷-1-甲基)]苯(L~3)、1,3-二[4,7-二(3-羟丙基)-(1,4,7-三氮环壬烷-1-甲基)]苯(H4L~4)以及1,3-二[4,7-二(2-羧基乙基)-1,4,7-三氮杂环壬烷-1-甲基]苯(H4L~5)。利用上述衍生配体共获得了九例金属配合物,借助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及单晶衍射等表征手段对上述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全面表征,并且对部分配合物的仿酶活性、结构转换行为以及电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涵概三点,首先对具有双/多tacn衍生物的金属配合物模拟金属酶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对多因素诱导金属-有机框架结构转换的条件进行了简要概述;最后对多孔金属-有机框架在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第二章通过优化合成线路得到了由间二苄基桥联两个tacn环形成的裸环配体(L~1),随后通过在tacn环的N原子上修饰异丙基、氨基甲酰乙基或羟丙基侧臂,获得了三种衍生配体L~2、L~3和H4L~4。利用这四种配体与铜盐按照1:2的比例进行常规溶液相反应获得了四例双核铜配合物,即[(Cu2L~1)Cl4](1)、[(Cu2L~2)Cl4]·2H2O(2)、[Cu2L~3](NO3)4·2H2O·CH3CN(3)和[Cu2(H4L~4)](Cl O4)4·2H2O(4)。配合物(2)~(4)的晶体结构已确定,同时通过电喷雾质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证实配合物(1)~(4)的双核结构在PB缓冲体系中能够保持稳定。在近生理条件下,以四种配合物作为核酸酶以及SOD酶模拟物开展了仿酶活性的研究。从结果来看,这四种配合物对超螺旋DNA的切割作用都采用氧化切割模式,除了配合物(2)在不引入H2O2的条件下能够对DNA进行切割,其它三种配合物均需在H2O2存在下才显示出明显的切割活性。利用紫外光谱检测NBT还原速率的间接方法对四种配合物的SOD酶活性进行了初步探究,它们都表现出良好的SOD酶活性,IC50值处于0.5~0.8μmol/L的浓度区间内。结合电喷雾质谱的检测结果分析比较了四种配合物的SOD酶活性,推测配合物(1)和(2)在PB缓冲液中可能形成了磷酸根桥联的双核Cu(II)物种,导致Cu(II)中心周围用于结合底物分子的可交换配位点数目减少,因此它们的SOD酶活性与配合物(3)和(4)的活性相当。第三章利用具有丙酸侧臂的双tacn配体H4L~5与Ni(Cl O4)2·6H2O反应获得一例四核金属配合物[Ni2(H2L~5)(H2O)2]2(Cl O4)4·10H2O(5)。高分辨质谱分析揭示四核结构的配合物(5)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形成稳定的双核物种,其形成原因可根据结构解析获得的化学键参数予以解释。考虑到配合物(5)形成的双核镍物种中双tacn配体的悬臂羧基可作为桥联基团,因此该双核镍物种具有作为金属配体的潜在可能。我们以配合物(5)作为前驱体,通过引入与Ni(II)具有不同半径及配位几何构型的过渡或者稀土金属研究了金属离子嵌入诱导的配合物的结构转换行为,经溶解-重结晶步骤得到了四例结构新颖的配合物:{[Cd2Ni4(L~5)2(H2O)2(OH)2](Cl O4)2·7H2O·CH3OH}n(6)和{[Ln Ni4(L~5)2(H2O)8](Cl O4)3·6H2O}n[Ln=La(7),Ce(8),Pr(9)]。其中,配合物(6)是由引入的两个Cd(II)作为节点桥联四个双核单元[Ni2L~5]形成的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而配合物(7)、(8)、(9)属于异质同晶体,均是由引入的轻稀土Ln(III)离子桥接四个双核单元[Ni2L~5]形成的二维(4,4)层状金属-有机框架。在上述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的晶体结构中,二维配位层借助与层间/内水分子以及Cl O4-阴离子的氢键作用堆积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网络。第四章利用离子嵌插策略辅以机械作用力破坏了金属-有机框架(7)~(9)中二维配位层间的氢键作用,从而将三种二维金属-有机框架体相材料剥离成相应的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Ni-La纳米片、Ni-Ce纳米片以及Ni-Pr纳米片,并对这些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催化性质开展了研究。以0.5 mol/L KHCO3(p H=7.2)作为电解质溶液,对三种二维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催化析氧性能进行了测试,Ni-La纳米片、Ni-Ce纳米片以及Ni-Pr纳米片在2 m A cm-2处的过电位分别为为431 m V、364 m V和445 m V,塔菲尔斜率分别为217 m V dec-1、197 m V dec-1和221 m V dec-1,三者相比Ni-Ce纳米片的电催化析氧性能明显优于另外两者,并且表明了稀土离子氧化还原性质的差异可用于材料电催化性能的调控。
其他文献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沟通,本文阐述了企业管理沟通的重要性,剖析了企业管理沟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企业管理沟通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
喹唑啉酮(Quinazolinone)是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是药物化学中最重要的优势结构单元之一,其衍生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抗惊厥、镇静、抗高血压、扩张血管、抗微生物和抗菌等.因此一直是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金属或三氟乙酸催化含炔基的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分子内环化反应合成稠合喹唑啉酮衍生物.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金催化1-或3-
读到这个案例,我想起了自己班级曾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作为配班教师,旁观了主班的W老师对那件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那是中班时的一次亲子活动,我班计划组织家长带着孩子去一个户外活动基地,在全天的活动中,除了教师组织的亲子游戏以及野炊外,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该户外活动基地的一些游乐项目,其中有一项是滑草。虽说亲子活动是每个家庭自愿报名参加的,
期刊
喹唑啉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很多药物分子,特别是抗肿瘤药物中均含有喹唑啉结构单元,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等生物活性.因此,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直是药物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论文主要研究了2-芳乙烯基-4-氨基喹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综述了喹唑啉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第二章研究了2-芳乙烯基-4-氨基喹唑啉类衍生
目的 探讨耳聋基因panel技术在耳聋患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40例耳聋患者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结合Sanger测序法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25个位点突变,初检结果单杂合致病突变者行耳聋基因单基因测序或耳聋基因panel检测;初检结果未发现耳聋基因致病性突变者直接行耳聋基因panel检测。16例患者行父母耳聋基因溯源验证。结果 40例患者中,耳聋基因筛查检出GJB2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8例
数字中国建设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发展方略。作为一项涉及多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数字中国建设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政策工具的助力。然而,政策工具组合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协调性、融通性,严重制约了数字中国建设的进程,因而亟须厘清各地方政府数字中国建设中“政策工具箱”的现状,深入剖析数字中国建设政策工具组合存在的问题,打通数字中国建设中的堵点、痛点。为此,需要统筹使用政策工具,促进外部结构合理化和内部
本文以托酚酮(即环庚三烯酚酮,HL)为配体,在不存在或存在不同的辅助配体8-羟基喹啉-2-甲基(HMQ),8-羟基喹啉(HQ),1,10-菲罗啉(phen),2,2’-吡啶(2,2’-bpy),5,7-二氯-8-羟基喹啉(HQCl2),5-氯-8-羟基喹啉(HQCl)的情况下,利用溶剂热法和常规溶液法与不同的金属盐反应,合成了三个系列共14个新配合物。第一系列为四个Cu(II)配合物,考察不同辅助
由于配合物的结构丰富多样,而且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成为无机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科学工作者也一直致力于对功能配合物结构的定向设计从而对其功能进行有效调控。低核配合物的结构便于设计和合成,而且有利于对功能机理进行研究,进而更好的发挥低核配合物的应用价值。本文利用双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定向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双齿螯合配体的铁(II)、钴(II)、镍(II)、锌(II)和Pt(II)的过
超级电容器作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能源存储装置之一,高功率密度是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且实用性强,安全高效,绿色无污染,顺应当今人类追求低碳生活的发展趋势,因而备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电极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核心部分,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优劣,因而高性能电极材料的研发至关重要。具有赝电容特征的导电聚合物,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导电聚苯胺(Polyaniline,PA
硅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的荧光半导体纳米粒子,具有特殊的光、电、化学性能。由于其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稳定性好、易于修饰等一系列显著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生物传感、药物载送等众多领域。目前,已经报道了各种类型的硅纳米材料。其中,零维结构的硅纳米粒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望取代生物成像或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使用的传统有机染料以及半导体量子点。近年来,研究者在硅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光学性质及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