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始终贯穿于人类的发展中。许多战争虽已成为过往,但是它给人们留下的难以抹去的悲惨记忆和支离破碎的战后景象是不能够被遗忘的,于是纪念行为成了战后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人类的纪念本能促成了战争题材纪念性空间的出现,战争纪念馆也逐渐由此发展而来。近年来在当今国际和平与发展主题下,大众生活的改变、爱国主义教育需求的提升、世界反法西斯热潮的掀起、再加之先前的许多老馆急需改扩建等原因,致使战争纪念馆活跃于大众视野,一些功能与活动也逐步由馆内拓展向馆外。但理论知识的缺乏,所以建筑师对战争纪念馆设计考虑的不够全面,几乎只注重建筑本身而忽略了对其外部空间的设计。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作为纪念馆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既能对内部空间进行铺垫,渲染整体的纪念氛围,又能强化参观者的体验感受,让人快速进入状态,还能对外传播战争信息。故本文以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对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态、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并基于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首先对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的组成部分探讨,然后深入剖析其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而提炼出设计原则。基于此,引出文章三四章核心部分,分别研究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设计策略和设计手法。第三章以国内外经典实例为基础,提出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设计策略,并从战争主题表达多样化策略、体验场景建构叙事化策略和纪念氛围渲染多维化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以期为建筑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设计思路。而第四章则基于设计策略,从空间序列、空间形态、空间环境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究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设计手法,提出了强化参观体验的空间序列组织、映射战争情感的空间形态塑造、烘托意境氛围的空间环境营造的设计手法。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区别于其它类型外部空间的特征就是具有深刻的精神意义,同时注重参观者的多层次体验,所以笔者在全文论述时,将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的精神意义及人的体验感受充分体现在论文中。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以建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并充分吸收借鉴了历史、军事、符号学、传播学等与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相关的边缘学科,力求做到文章所述契合事实,循序渐进地论述战争纪念馆外部空间设计。以期本文能够为目前面临的现状困境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向,并有益于将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激烈,屡屡出现以破坏旅游度假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为代价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行为,破坏了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可
随着天主教传入山西,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建筑类型——天主教堂建筑。近代山西天主教堂是山西近代建筑中较早出现的西方建筑类型,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当时当
2002年,联合国将该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同年5月,世界生态旅游峰会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大会发表了旨在积极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这标志着生态旅游
康巴藏区是藏族三大民族区域之一,地跨川、滇、青、藏四省区,相对于卫藏与安多两大藏区而言,康巴藏区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而自成体系,极富研究价值。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
循环经济以及相关产业区的发展代表着当前国际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逐步走向讨论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前沿,面对全球化趋势以及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养老建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为节约资源,减少建造成本,将闲置的旧建筑改造为养老建筑成为切实可行的扩大养老建筑建设方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使广大农村发生了不小变化,这也为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城市依水而生,伴水而长。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领域,滨水区经历着诞生、发展,稳定、转换、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决定滨水区的最
在我国大城市住房发展出现种种问题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基于制度转型期“政策”与“市场”共同作用的住房发展特征,选择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视角展开大城市住房发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剧,城镇区域的扩张和城镇的更新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文物的保护,目前我国文物的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规划